为美国能源新政与关税政策“拔河”持续等因素所累 4月下旬,三大国际油服公司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相继发布。各公司营收指标降幅较小,但就利润指标而言,均出现大幅下滑。斯伦贝谢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锐减25%。哈里伯顿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6.06亿美元降至2.04亿美元,同比降幅更大。贝克休斯利润同比下降11.6%。贝克休斯公司利润贡献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非油气业务。若不是依托非油气业务支撑,利润下降幅度会更大。 油服行业是为石油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的,油服行业景气与否一直被视为油气行业发展的“晴雨表”。作为油服行业的翘楚,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的业绩具有代表性。综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油气行业形势判断,三大国际油服公司的业绩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三大国际油服公司业绩下滑很大程度是受到美国出台各类政策的影响 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宫后出台了一系列能源新政,核心是推动油气行业的发展,也为油服行业发展注入了动能。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原油日均产量为1335万桶,同比略有增长。三大国际油服公司在美国的业务所占比重大。美国的能源新政出台后,短期刺激油气行业的投资及工作量增长,拉动技术服务需求。 美国的能源新政与关税政策同步出台,但关税政策拖着油气以及油服行业的“后腿”,与能源新政形成“拔河赛”。美国对钢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加征25%关税,直接推高了页岩油气开采设备的成本,有机构预测,在当前形势下WTI油价至少需要维持在60美元/桶才能保证新钻井的盈利。若油价长期低于60美元/桶,企业可能被迫减少钻探活动甚至减产,此时油服企业的市场份额必然下降。事实上,近期美国钻机数量已出现减少迹象,部分企业宣布削减钻探计划,页岩油气产量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从全球范围看,前十大油气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资本支出同比减少12%,直接导致油服公司订单量下降。斯伦贝谢公司北美陆上钻井合同减少20%,哈里伯顿的业绩也受到美国陆上勘探开发业务减少的制约。 欧盟油气绿色发展的要求推高油服行业成本 当前,欧盟大量进口美国的天然气,但价格过高,只能寻求内部突破,因而境内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升温”。但欧盟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没有改变,通过税收手段规制油气行业。2025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覆盖油气全产业链,油服公司在欧洲开展业务需要为钻井平台、管道运输等环节运营产生的碳排放支付额外费用(成本约15—30欧元/吨二氧化碳)。这一规定无疑会增加油服公司的运营成本,贝克休斯在北海油田的运维服务成本因碳关税而增加。 除了碳关税手段之外,欧盟对油气行业使用绿色技术有强制要求,这样会导致企业采购绿色技术设备成本增长。欧盟要求,油气企业在2030年前实现运营设施碳中和,油服公司为此需要增加相关绿色技术的投入,短期内也会挤占公司的利润空间。 地缘政治冲突令油服企业成本“加码” 今年第一季度,俄乌冲突在美国的斡旋下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红海航运危机持续,使得航运成本充满不确定性。这些地缘政治风险也显著影响油服公司的成本。公开资料显示,受地缘冲突影响2025年第一季度红海航线通行量同比下降40%,油服设备运输周期从14天延长至30天,同时物流成本增加25%。哈里伯顿从亚洲采购的设备滞港费超5000万美元。 同时,油气东道国技术服务本地化政策持续升级,对国际油服公司的影响不容小觑。如,沙特阿拉伯要求,油气技术服务合同50%以上须由本地企业执行,对外籍员工签证限制趋严,导致人工成本上涨。资料显示,斯伦贝谢在沙特项目运营成本因此增加18%。伊拉克新法规要求,外国油服公司雇用本地分包商,技术转让比例提高至30%,导致项目周期延长10%—15%。分包商的施工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印度要求,油服公司使用本土研发的完井工具,为此增加油服公司技术适配成本。 竞争白热化,供应链与人工成本压力持续增大 北美油服行业存在过度竞争的现象。如前所述,美国挑起关税战后,拉高油气行业的成本。尽管美国页岩油气行业生命力顽强,但是面对持续下跌的油价,油气行业的投资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美国页岩油气服务商为争夺存量市场,压裂服务报价只能一降再降。亚洲地区市场不确定性增强,市场份额不足,对油服公司支撑不足。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斯伦贝谢东南亚地区的营业收入环比降幅达15%。受巴拿马运河干旱的影响,美国墨西哥湾深海钻井平台所需设备交付延迟推动设备租金上涨20%,特种钢材价格上涨10%以上。此外,2025年初,美国页岩油产区爆发大规模罢工,令压裂服务费率承压。 关税政策严重冲击了美国油气行业。现在看来,“拖后腿”的力量大于能源新政注入的力量。若美国能源新政在与关税政策的“拔河赛”中败下阵来,油气行业景气不再,油气技术服务的需求自然会下降,油服行业的业绩可能还将下滑。总体判断,若美国顽固地坚持高关税政策,下半年油服行业业绩持续下滑是大概率事件。 来源丨中国石油报 作者丨罗佐县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编辑丨郭梓沣 责编丨陈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