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宋美璐 每经编辑|董兴生 在电影行业,“票房定生死”。然而,一个产业断层长期存在:那些没有卖出好票房、也未被视频网站买下版权的院线影片,往往只能在市场中悄无声息地“死亡”。 如今,爱奇艺在断层上挖开了一条缝。5月13日,其宣布面向上映首日至上线首播窗口期不超过90天的院线新片开放“分账合作”模式,即院线电影登陆网络平台,可以不以版权售卖的形式,用户的有效观看时长将能够直接转化为影片收益,让片方获得相应的互联网发行收入。 这一机制早已在网络电影上运作多年,如今被正式引入院线电影领域。此举既是爱奇艺对当下电影发行模式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也是其在“降本增效”背景下寻找内容增量的突破口。 不过,多位受访者指出,该机制对头部影片吸引力有限,在平台商业模式承压、电影行业结构持续分化的背景下,分账是否能助力解决电影困境,成为新的行业常态,仍需市场给出答案。 从“买断”到“分账”:平台、院线抱团取暖5月13日,爱奇艺宣布面向院线新片开放分账合作模式,上映首日至上线首播窗口期不超过90天的院线新片,可以选择以分账模式上线爱奇艺播出。按用户会员观看时长获得收益,而不再仅依赖平台采购版权这一“买断式”方式完成线上变现。 根据新规则,若影片独家上线爱奇艺,其分账金额将按会员有效观看时长阶梯和分层价格结算:低于200万小时,分账单价为1元/小时;200万至600万小时阶梯为2元/小时;超过600万小时,超过部分则享受3元/小时的最高分账单价。非独播影片,则统一按1元/小时计算,线上分账周期为180天。 图片来源:爱奇艺网络电影服务号 爱奇艺方面表示,此举给院线电影的互联网发行提供了更多变现选择,尤其是腰尾部影片,“用户的有效观看时长将能够直接转化为影片收益,让片方获得相应的互联网发行收入”。 实际上,这一规则本质上是网络电影已有分账经验向院线电影的延展。 “原来院线电影若未被平台采购,则线上零曝光、零收入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可以‘用数据说话’,让观众的实际观看变成片方的真实收益。”一位接近平台的内容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他强调,此举并非只对中小影片“兜底”,对一些高票房、强口碑的头部影片而言,也可能在分账机制下跑出超越版权价的回报。 影视剧、综艺、网络电影、短剧之后,平台再度发力院线电影,其底层逻辑也十分清晰:内容更多元,用户留存更长,成本更可控。长视频平台在短视频冲击下持续承压,付费用户增长乏力、内容成本高企,对视频网站而言,过往只能在片方“标价出售”中筛选、博弈,缺乏腰尾部影片参与的平台活力。而分账机制能够降低平台内容采买的前期现金支出压力,让“好内容”通过真实观看表现反哺创作端。 在今年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宣布2025年平台电影发展策略,称将搭建自制电影“三级火箭”,聚焦打造头部院线大片、先锋创新作品和精品网络电影。根据其分享的数据,爱奇艺用户偏爱院线新片,并对网络电影有旺盛的消费需求。2024年,爱奇艺平台院线新片人均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4%,网络电影上新部数同比增长51%。 “这是爱奇艺的一次自救。在增长见顶的今天,长视频平台也在寻找新出路。除了经营模式的创新,更多的是降本增效。将版权购买转为分账本身就是一种降本增效的尝试。”影视行业从业者、投资人毕照(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至于效果如何,还需要更长期(表现)来看。” 腰尾部影片新出路,对头部电影吸引力或较弱对于这一新规则的影响,毕照向记者分析指出,爱奇艺的分账开放在当前“电影寒冬”中具有产业托底效应,尤其是对中小成本电影而言,“是一条被重新打通的出路”。 过去一年,电影市场院线票房及线上消费的档期效应与头部效应愈发突出,在长久以来“唯头部论”的创作逻辑下,中国电影市场内容高度集中于明星资源和少数主流题材,类型趋同、创作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尤其是近年来,头部演员垄断资源,喜剧、合家欢类题材扎堆上马,但质量参差不齐,令观众审美疲劳日益加剧。 反映到市场端就是,一方面票房好的头部电影密钥不断延期,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已三次延期,上映时长达4个月;而另一方面,票房不佳的中尾部电影频频撤档,甚至有些电影上映一天即撤档。 “去年我统计了一项数据,票房过亿元的院线电影的网播与公映的间隔周期几乎没有超过3个月的,且普遍不足2个月,平均间隔时间也就50天左右。”电影行业分析师“连城易脆”说,“多数电影的院线生命周期其实都比较短暂,排片较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上映后前3个周末,也就是17天左右,当进入到第四周开始,排片占比就会大幅度缩水。” 在院线被挤压的中小电影,由于缺卡司、缺排片、缺曝光,流媒体端也面临挤压,未经票房验证的影片很难被视频平台以版权形式采购,或者面临压价、谈不妥等困境。 “连城易脆”认为,一直以来,处于腰尾部的院线电影的发行已经陷入到某种相对僵化的困局中,分账模式的出现就可以减少零和博弈。“相当于让观众自己来投票,使得网播与线下公映一样,都由观众来决定一部电影收益的高低。” 尽管平台表态积极,但不少行业观察者对此机制的成效仍持审慎乐观态度。 “这是一次机会,不代表一定有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毕照坦言,此举对头部电影来说意义不大。“头部电影第一诉求一定是院线,除非它在做前期的院线票房测试时,已经比较清晰地知道票房无望。” “连城易脆”也表示:“像《哪吒之魔童闹海》《流浪地球》等热门系列电影是不愁卖的,自然不会着急上线,因此这个模式主要还是面向腰尾部的影片,或者一部分院线反馈不算太积极的片子。” “如果分账机制跑通,将打破院线电影‘唯头部论’的现状,为腰尾部影片提供更多变现通道,推动整个行业向题材多元、创作者多样化转变。”毕照说。但他同时提醒,这一模式的成败也将直接影响行业信心。如果最终未能建立起良性激励机制,反而可能在当前低谷期进一步打击创作者与投资方的预期,令原本已承压的电影生态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观影习惯的变化也在重新定义电影的媒介形态。毕照认为,影院不再是观影的唯一入口,客厅电视、手机终端正在成为新阵地,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的界限愈发模糊。“这会引导制作端发生变化,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多为线上打造的、原生轻量化的电影项目,可能是15分钟,也可能是30分钟。革新肯定很痛苦,谁先拥抱新未来,谁就会得到下一步发展的先机。” 封面图片来源:NASDAQ:IQ)\四川成都,爱奇艺户外广告牌(每日经济新闻 谭玉涵 摄 |
1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