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型,头部企业通过创新模式不断突破产能天花板。据新猪派调研,TOP30养猪企业2025年预计出栏量将达2.72亿头,较2024年的2.37亿头增长15%。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的产能扩张中,自养与代养各占半壁江山,而代养模式凭借其成本优势和灵活性,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TOP30猪企今年预计出栏2.72亿头 自养与代养各占一半 TOP30猪企2024年共计出栏2.36亿头,2025年出栏目标为2.72亿头。截至目前,能繁母猪共计1182万头,产能1443万头,还有261母猪产能未释放,对应约5220万头生猪出栏待释放。其中,2023年与2024年出栏量中,代养与自养量几乎都是各占一半。预计2025年,TOP30生猪出栏目标中的2.72亿头中,有1.34亿头靠代养完成,占50%左右。在生猪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代养模式已成为头部企业突破产能瓶颈、降本增效的关键路径。随着闲置产能的释放和合作机制的完善,这一模式或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对于中小养殖户而言,与头部企业深度绑定,既是生存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成本低0.2-0.5元/斤 越来越多猪企发力“公司+农户”模式 自养与代养并行:这是成本驱动下的模式选择。根据新猪派调研,TOP30猪企中,仅有牧原、湖北金龙、广垦畜牧是100%配套育肥,其他27家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比例。以自繁自养为主的京基智农、浙江华统从2024年开始发展合作农户代养,采取灵活经营的模式。头部企业自养模式的优势在于标准化管理、疫病防控和品牌溢价,但其高昂的固定资产投入和运营成本成为掣肘。相比之下,代养模式通过与农户合作,将育肥养殖环节外包,企业仅需提供仔猪、饲料和技术支持,每斤成本可降低0.2-0.5元。这一模式不仅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还通过“轻资产”策略快速扩大规模。例如,双胞胎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出栏量快速从2018年的150万头迅速上升至2024年的1770万头。 TOP30猪企还有261万闲置母猪产能待利用 约5220万头生猪出栏量需代养户支撑 根据新猪派调研,TOP30企业目前仍有261万头能繁母猪产能未完全释放,对应约5220万头生猪出栏潜力需依赖代养户支撑。未来,随着政策对规模化养殖的扶持(如用地审批简化、金融支持等),这一模式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可以预见,在代养模式崛起又遇到产能释放的新时代,农户资源的抢夺将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广东、山东、广西等区域。 “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效率与风险的双重平衡代养模式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企业利用农户的闲置场地和劳动力,实现产能快速释放;农户则依托企业的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降低经营风险。此外,代养模式还能分散疫病、市场波动等系统性风险。尽管代养模式优势显著,但管理难度不容忽视。例如,农户的养殖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导致生产效率波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也需持续优化。头部企业正通过数字化管理工具(如智能监控、数据平台)加强过程管控,同时推出保底收购价、利润分成等合作方案,提升农户黏性。展望未来,行业竞争将逐步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头部企业或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从育种、饲料到屠宰的闭环产业链;同时,环保政策趋严将推动代养模式向绿色养殖升级,例如推广种养结合、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升级,如何做到效率与风险的双重平衡,这非常考验头部企业的管理能力。代养量上升后,对农户的管理与监控,将是各大企业拉开距离的又一竞争维度。「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