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十堰5月19日讯(记者 龚磊)5月15日,专用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专用车科技展(2025)于十堰召开。此次大会围绕“推进高端化 迈向智能化 提升专用车产业发展生态”主题,共举办1场开幕大会,1场高端闭门研讨会,1场技术交流研讨会,1场产业链对接活动和1场专用车科技展,汇聚了行业专家、企业家等数百位与会嘉宾就专用车产业的创新发展、市场趋势、国际化路径、政策环境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 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作《重新定义专用车》主旨报告。他指出,专用车行业处于深度变革期,产业正从七个维度进行系统重构与价值重塑:在产业定位上,从“商用车减法”迈向“价值加法”;在功能属性上,从传统工具到高端装备;在驱动力上,实现电动化与智能化“双轮并驱”;在产业生态上,从“碎片化”到“集成式”汽车大工业思维;在商业模式上,从“卖产品”到“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国际化发展路径上,从“本土竞争”到“全球市场领跑”;在行业管理上,从“传统管理”到“先进体系引领”。张永伟强调,专用车的发展将依托技术突破、场景创新与生态重构,推动行业由“红海内卷”走向“蓝海增长”,成为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提升专用车产业发展新生态?参会企业纷纷出谋献策。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张小帆表示,近几年,在国家双碳战略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专用车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产业体系和竞争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向未来,东风将加速把资源向新能源、智能化、国际化“三个跃迁”聚焦聚力,发挥“链主”作用推动“武襄十随”产业集群升级,携手构建底盘上装一体化现代产业生态,助力专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宇通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红伟表示,商用车行业专用化和新能源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且 “轻增重缩” 特征显著。他分析称,物流类场景中轻型冷藏、危化品运输等有市场机会,作业类场景中环卫新能源化进程领先,行业正进入存量更新与细分深化阶段,需以电动化、智能化、智联化、生态化、一体化技术迭代破解 “高价值与低成本”矛盾。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电动产品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强提到工程机械领域也正在迎来电动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全方位变革。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各国对低排放、高效率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工程机械电动化带来新机遇。在国内市场,柳工的纯电动轮式装载机已实现规模化应用,2024年轮式装载机纯电销量突破1万台,市占率26%。 徐州徐工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氢能营销中心总经理高朋提出专用车新能源化发展的三大关键方向:一是零部件体系的成本控制与协同优化,通过产业链联合降低整车制造成本;二是关键技术的升级与扩容,打通技术壁垒,提升整车综合性能;三是三电系统与配套运营体系的全面提升,构建多元充换电解决方案,包括底换、侧换等多模式应用。他强调,“破局即合作”,唯有打破技术壁垒、提升标准体系,才能实现行业协同发展。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晋表示,对于专用车行业而言,电动化已在冷藏车、环卫车等细分领域取得突破,而智能化的关键,则在于精准匹配用户场景与实现商业闭环。对此,他呼吁产业链协同推动智能化落地,共同引领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专业化转型。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产品总监张国君结合车辆作业的多样化场景,总结出电动化适配的三大典型使用场景:单任务、固定作业场景,如泵车;短程、多任务、循环作业场景,如混凝土搅拌车、冷链运输车;多任务、非固定、场地作业场景,如挖掘作业。同时,他强调“智能化不等于高端化”,高端化需以技术赋能为核心,突破传统“单机智能”局限,向场景化集群智能升级,并依托柔性智能制造产线保障高端产品落地。 在智能化方面,专用车领域应该走在产业前端,那么如何更好的实现专用车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卡尔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工程负责人于洋系统介绍了企业在L4级商用车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与未来规划。他透露,卡尔动力正开发全新形态的“未来运输机器人”――取消驾驶舱后可提升载货空间约20%、增加载重10%以上,并搭载1070度电池,续航可达800公里。借助底盘换电系统,可在不同场景下灵活切换上装模块,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毛利率。 随着新能源政策、技术进步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补能体系作为专用车电动化的关键支撑,正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茂建指出,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补能支持政策的推动下,尤其是一线、二线乃至县域城市“补短板”工程的加快推进,为商用车电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技术层面,从液冷快充到兆瓦级超充的跃升,标志着补能速度已实现从“能用”向“高效智能”的跨越。 针对专用汽车出口战略,江苏苏美达成套设备公司国际贸易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晶建议,面向欧美高端市场,重视技术门槛,以性价比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抢占更多国际市场份额;从传统的低利润,低附加值的自卸等专用车向高利润、高门槛的休旅房车转型。他表示,要以具体项目为依托,组建属地化运营团队,贴近客户,以更高的效率,更完善的设计,更快的交货周期,为海外终端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 湖北一专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于祥同时提到,十堰作为中国商用车之都,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湖北一专将深化与东风商用车等本地企业合作,推动整专一体化,实现研发、制造、营销、售后全链条协同,助力十堰向全球专用车基地升级;同时把握“双碳”机遇,布局新能源商用车,推动专用车从工具向价值载体转变。 湖北三环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金龙介绍,在专用车领域,三环汽车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的HAV无人驾驶集装箱运输车第四代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多个港口园区;紧跟“双碳”战略,布局纯电、换电、氢能源等新能源产品,相关新能源牵引车、电动车在多地实现批量销售;借助“鄂企出海”战略,燃油车、新能源车等多品类产品出口业务全面开花。 当前专用车行业面临深层次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面临挑战,产业链重构正在发生。驰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玉鸿认为,需要在强化专用车转型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专用车产品线,坚持以道路和非道路两个场景为抓手,持续做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深化产业链协同,强化与主机厂、生态圈合作,应对新能源车与无人驾驶浪潮,共促中国专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专用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专用车科技展(2025)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业界提供了清晰的行业发展趋势图景,也为专用车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责任编辑:龚磊) (责任编辑:郭健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