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几内亚军政府一纸政令,100多家矿企的采矿许可证被撤销。
这是自2021年政变以来的第二次“矿业大扫除”,累计300多家企业被踢出局,军政府高举“反掠夺”大旗,将外资矿企描绘成“资源吸血鬼”,要求他们“多掏钱、多建厂、多雇人”,甚至威胁“不听话就滚蛋”。 消息一出,氧化铝期货价格应声暴涨,市场一片哀嚎,但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矿业地震”,不过是几内亚政治剧本的又一次循环播放——资源民族主义的幽灵,正在全球矿圈上演一场“老演员、新台词”的荒诞剧。 一、资源诅咒的“标准操作”:从“矿老板的提款机”到“全民公敌” 几内亚的铝土矿储量占全球30%,西芒杜铁矿更是号称“能喂饱全世界的钢铁巨兽”,但讽刺的是,这个“地质奇迹”的国家,人均GDP仅1200美元(2024年数据),70%的人口用不上电。 政客们深谙“资源即选票”的道理——每当政权不稳,矿业公司就成了转移矛盾的“背锅侠”。 2021年政变后,军政府第一把火就烧向矿业,任命黄金公司高管担任矿业部长,美其名曰“清理僵尸矿权”,实则逼迫企业重新签订“不平等条约”。 2024年,同样的戏码升级:阿联酋环球铝业(EGA)因未兑现建厂承诺被暂停出口,最终补缴1.2亿美元“特别贡献金”才恢复运营,这次撤销的100多张许可证中,43家是“躺平”多年的僵尸企业,剩下的则是没交够“保护费”的倒霉蛋。 军政府的算盘打得叮当响:矿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65%,铝土矿相关税收更是“半壁江山”,所谓“反腐”,不过是“合规审查”包装下的权力寻租,就像2008年政变时,卡马拉上尉一边高喊“打击腐败”,一边把俄铝、美铝的合同翻出来重新“定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这次的“赎身费”从1200万美元涨到了2025年的平均1500万美元。 二、期货市场的“狼人杀”:恐慌情绪如何被资本“带节奏”? 消息一出,氧化铝期货半小时涨停,市场惊呼“矿端断供”,但翻开数据,这出戏的荒诞性立现: 1、库存打脸“断供论”:中国港口铝土矿库存高达3170万吨,足够全国满负荷生产107天,比2021年政变时的28天缓冲期翻了近4倍,即便几内亚全面断供,印尼的1.2亿吨出口配额、澳大利亚的应急产能也能在30天内补上缺口。 2、成本戳破“涨价泡沫”:几内亚铝土矿到岸价已跌至70美元/吨(同比降36%),占氧化铝生产成本的比例从45%缩水到32%,当前2900元/吨的现货价,比行业现金成本线还高10%,山西、河南的闲置产能早已偷偷重启。 3、交割规则“核威慑”:氧化铝交割品牌从5家扩容到10家,交割库容增至80万吨,国家电投的氧化铝生产成本仅2380元/吨,随时能甩出百万吨现货“核平”多头,产业资本的套保比例高达78%,空头持仓市值是主力合约的2.2倍——这场游戏从一开始就是“关门打狗”。 资本市场的恐慌,本质是“信息差”催生的韭菜盛宴,2023年硅铁炒作中,钢厂套保盘用空单赚走全年采购成本的127%;碳酸锂从60万跌到8万的路上,17次“假反弹”埋葬无数散户,这次氧化铝的涨停,也许就是“恶庄”在政策真空期制造的死亡烟花。 三、中国的“反脆弱”战略:从“被动接招”到“规则制定者” 面对几内亚的“资源讹诈”,中国企业早已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供应链“双保险”:国家电投在几内亚玩的是“三位一体”的降维打击——自建铁路(运输成本11美元/吨,国际同行35美元)、深水港(装船效率1.2万吨/小时)、氧化铝厂(吨成本比国内低18%),南山铝业在印尼的基地更狠,直接打通“红土镍矿-氧化铝-电解铝”全产业链,海运周期压到14天,成本比山西现货低15%。 库存“护城河”:中国铝土矿港口库存同比激增29%,足够扛过3次“几内亚式断供”,更绝的是,中铝的博法矿区锁定对华年出口2600万吨,赢联盟的专属铁路运力占全国39%——军政府敢动这些“嫡系部队”,第二天就得面对国库空虚的噩梦。 规则“制空权”:当西方矿企还在和几内亚扯皮时,中国已把战场延伸到期货市场,交割品牌扩容、套保机制完善,让“中国价格”逐步取代“普氏定价”,2025年Q1,山西氧化铝企业用空单锁定80%产能,新疆电解铝厂通过套保把成本压到15700元/吨(行业现金成本16800元)——这才是真正的“金融盾构机”。 这套组合拳的背后,是中国对资源博弈的深刻认知:资源民族主义本质是“分蛋糕”的零和游戏,而中国的解法是“把蛋糕做大”。印尼的氧化铝厂、西芒杜的铁路港口,表面是基础设施,实则是“利益捆绑器”——当本地就业、税收、产业链都被深度绑定,资源国掀桌子的成本将高到无法承受。 几内亚的闹剧,给全球上了一堂“资源政治经济学”公开课,资源诅咒的本质是“制度诅咒”,几内亚的铝土矿养活了全球炼铝厂,却养不活自己的国民——不是资源太少,而是腐败太多,军政府2024年财政预算显示,矿业税收的52%进了官员口袋,只有15%投入基建和教育。 印尼基地对冲几内亚风险,期货市场平抑价格波动,这种“弹性安全观”,比欧美“把矿运回国”的陈旧思维高明得多,中国用“全球布局+金融工具”破解了困局。 资源民族主义就是“死循环”,从1970年代拉美的国有化浪潮,到2020年代非洲的“矿业整顿”,历史总能证明,赶走外资→技术断层→产量下滑→经济崩溃→请回外资,这个剧本从未改变过。 未来的资源战争,胜负手不在矿山,而在规则,当中国用“一带一路”绑定资源国的长期利益,用期货市场掌握定价话语权,用绿色标准重构产业链时,几内亚式的“矿业大扫除”终将沦为历史脚注,就像2008年稀土大战中,中国用战略储备投放碾碎西方炒家;今天的氧化铝博弈,不过是同一出大戏的科技升级版。 这场闹剧的终极启示或许是:人类从未真正“拥有”资源,我们只是规则的暂时保管者,当中国用合作替代对抗,用共赢替代零和,那条横亘在资源国与消费国之间的鸿沟,终将被填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