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未来是否可能出现能对冲美元信用下降风险、可替代黄金的资产,若出现是否对黄金是大利空? A:短期内,当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价格快速拉升时,会有资金分流情绪,对黄金有一定影响,但这是偏短期的,不改变趋势。比特币虽号称去中心化、去信用货币化,但特朗普有将美元往比特币挂钩的倾向,使其并非超然货币。拉长时间看,黄金和比特币都可看作美元资产。黄金被各国央行认可,而数字货币目前只有特朗普在推动,多数国家未认可;数字货币投机炒作情绪大、波动大,是风险资产,与纳指相关性较强,且规模明显小于黄金,目前无法取代黄金的价值和地位。 Q:前段时间金价主要在亚洲时段上涨,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A:亚洲时段,包括机构配置ETF,老百姓对实物金需求也比较旺盛。亚洲盘9点开盘后价格往往往上打,欧美盘特别是美盘时可能往下冲,第二天又往上拉。中国市场在黄金定价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国内黄金比国外溢价,即使放开进口配额,国内溢价仍较高。新增变量央行的购金情况虽不清楚,但ETF增量明显。从CFTC持仓看,净多头持仓连续下降但黄金价格却上涨,背离明显,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力量在推动金价。 Q:央行购金一般通过什么渠道,是场内市场居多还是场外渠道? A:央行购金肯定不是以场内居多,主要是场外。市场上多数人是猜测,真正做这件事的人不能对外说。比较确定的是不太可能直接通过场内购买,场内可能会通过“白手套”或代理机构购买,但这是少数情况,主要还是央行直接在场外通过非公开方式购买,难以统计。 Q:目前金银比已走到100以上,是否会回归历史均值,若会,触发因素或前端信号是什么? A:今年白银表现比预期弱,金银比从原来靠近90一下到100,主要是贸易摩擦大背景导致的。现在黄金的货币属性明显凸显,投资性金条金币需求上涨,首饰需求下降;而白银50% - 60%是工业需求,其走势与铜相关性更强,在出口受限、贸易战背景下难以走强。除非经济不再令人担忧,金银比才会修复,否则大概率维持在100左右,甚至可能更高,因为按照去美元化思路,黄金表现可能比白银好。 Q:目前金价高,是否应给铜企更高价格,铜的投资价值如何? A:目前铜企矿成本相对较低,价格偏高,利润可观,有很好的投资价值。海外铜的紧张程度可能会进一步提升铜金矿的紧张程度,加工费一直为负,有些铜企银的复产供应减少,说明铜矿金矿存在问题。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只要不参与套保,价格带来的利润是很可观的。 Q:紫金矿业和赤峰黄金AH股倒挂的原因是什么,A股是否有机会? A:这种瞬间性的倒挂可能更多是资金性的行为。如赤峰黄金当时IPO价格折扣率太高,只有六折,一个多月后流通,形成价值洼地,资金涌入带来瞬时溢价,之后溢价率也很快被打回去,属于短时的资金性的行为。 Q:上海黄金交易所设置海外交付仓库的事情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A:对此事只是听说,不太熟悉,不方便作答。 Q:如何看待美国、英国七月份开始进一步执行巴塞尔协议3,商业银行实物黄金作为资产的风险权重降低这一事件? A:没怎么关注此事,不太熟悉。 Q:有什么可交易的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去美元化,或者资金在美元资产、非美资产、黄金资产上的流动情况? A:目前较粗线条的指标是观察美元、美债、美股三者的涨跌关系。如果出现三者同向异常波动,意味着可能存在一定的去美元化趋势。但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高频、实时的量化指标,还在探索过程中,后续有心得会再分享。 Q:在市场对黄金乐观、认同去美元化逻辑的背景下,黄金是否存在导致大幅下跌的风险事件? A:当一些危机发生时,如美债、日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上涨的趋势加速,可能导致债券被抛售并传染,使原来的无风险资产信仰崩塌,引发流动性紧张局面,全球风险资产出现危机性场景,黄金会受到流动性冲击而快速下跌,下跌200 - 300美元也很正常。 Q:除了流动性风险导致的短期下跌,还有哪些情况会使黄金出现趋势性的完全转势下跌? A:当黄金的避险和去美元化货币逻辑明显衰退时,可能出现趋势性回调。比如经济好转(如AI大发展)、中美关系缓和、关税降低等使避险需求回落;特朗普成功解决债务问题、制造业空心化问题,制造业回流、赤字明显减少,黄金价值就可能不再,出现至少两三年的头部。 Q:巴塞尔协议3将黄金作为零风险确认,这对黄金市场有什么影响? A:巴塞尔协议3把黄金作为高质量流动性资产,等同于现金,风险权重为零,因其流动性好,市场承接性强。但价格大幅上涨后,若出现流动性风险,将其风险权重设为零的假设并不完美,欧央行曾讨论过价格上涨对银行系统有担忧。 Q: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是否一定要通过黄金去做背书?若需要,中国央行的黄金持有量达到怎样的量级才能够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达到目的? A:个人认为不是通过黄金来为人民币直接做背书,即便黄金规模再翻一倍也不够。目前中国黄金占外汇储备总额的6%,从金额上很难对人民币信用做增信。人民币信用更多与国家经济实力、是否可自由兑换和流通相关。用黄金做增信已经过时,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刚瓦解时可以,但现在并非如此。央行购买黄金是为了分散储备风险,比如抛售美债后分流一部分资金购买黄金。人民币国际化和黄金的相关性有作用,但作用不大。 Q:长期来看,中国央行购买黄金的意愿会达到什么程度?买到什么位置比较合理? A:欧洲央行黄金占比至少百分之二三十,中国目前占比6%,若翻一倍到10%多,起码要达到五六千吨,从绝对额上可能排到第二。从与中国经济地位和大国地位匹配的角度看,起码应该翻一倍以上,达到5000吨左右,但这需要时间推进,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从趋势上看,如果减持1000亿美元国债,可能增加1000吨黄金,但短期内不能这么操作,否则会对价格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可能被狙击。所以这是个长期过程,个人认为至少应该翻一倍。 Q:外媒或投行估算中国央行每月购买黄金量远大于公告量,其估算数字来源是什么,靠不靠谱,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A:高盛可能是通过LBMA(伦敦金银市场)的场外交易统计来估算。从公开数据看,全球黄金流出地主要是瑞士和伦敦。中国从瑞士进口黄金和瑞士向中国出口黄金,两国海关数据基本能对上,误差不超过10%;但中国从英国进口黄金,中国海关显示量仅零点几吨,而英国海关显示向中国出口量低时一二十吨,高时四五十吨,数据出现矛盾,这有可能是隐藏量。世界黄金协会2024年央行购金数据约1000吨,而各央行披露的净购金数据仅两三百吨,有较大差距,世界黄金协会称其数据是估计值,可能通过海关数据的无法解释偏差来估算。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据说来自向各个央行的调查问卷,比IMF公布的数据更权威,但他们自己也没十足把握,全年数据大概可用,每月数据不敢用于高频处理、统计或量化。目前没有办法真正去量化中国央行的购买指标,其披露数据的可信度也难以说清。 |
26 分钟前
26 分钟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