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东学放养成为近期养猪业热点,行业对新型放养的讨论不绝于耳。从自救式的变革到一场顺势而为的产业重构,兴起于山东的新型放养形成中国猪业第三股势力。新型放养模式,与传统集团公司+农户模式的区别是什么?为何能成功? 新型放养是什么? 首先,我们如何界定新型放养? 一言以蔽,新型放养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延伸,通过平台+合伙人+养户的合作模式,整合饲料、动保、闲置猪场、专业人才等优势资源,从全国各地外购优质仔猪进行专业育肥,实现成本控制。 在山东,这类公司主体大多不是大型上市集团,而是从饲料企业、母猪场或动保企业转型而来,合伙创业。
新型放养为什么在山东兴起? 新型放养的兴起,起初是山东养猪业一场被迫的自救。企业的第一目标是活下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有行业数据预估,非瘟前后,山东家庭农场和散户生猪出栏量占全省比重从70%降至30%,整个山东省的母猪场产能清退70%左右。 由此引发的危机,是大量的饲料动保企业失去客户,从业者面临再就业难题。中小养殖场势单力薄,经过多轮复养失败后失去信心,留下众多闲置猪场。而全国布局的农牧龙头企业如新希望、牧原、温氏、双胞胎等在后疫情时代的山东也选择审慎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新型放养模式呼之欲出。人才、猪场、饲料、动保等所有的资源都在,就差一个平台把它们汇聚起来。 这样的平台企业应运而生,诸如禾邦、嘉大、硕禾、友邦、链享智融等新型放养公司迅速崛起。禾邦、嘉大年出栏规模都能达到200万头左右。可以说,目前的山东,除了育种-育苗-育肥产业链一体化的环山集团,众多头部猪企都是这类平台式放养、专业化育肥企业。
新型放养模式和传统“公司+农户”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是猪苗的来源不同。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放养的公司主体多自有母猪场,自有猪苗体系。而新型放养模式的猪苗来源更广,从全国各地筛选合作伙伴后引进猪苗,再与养殖户合作进行专业化育肥。 从疫病角度考虑,这种猪苗的大杂烩可能会让疾病传播风险变大,但换个角度,新型放养又让猪苗这个育肥端的核心资源变成了订单,形成市场竞争,以此优化产品,避免了自有体系供应带来的经营缺陷。 第二是放养的公司主体和负责人不同。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主体多为全国布局的农牧龙头企业,尤其是上市集团,负责人多为职业经理人。新型放养公司多为合伙制创业企业,其中不少老板有饲料企业从业背景。 从人性角度,合伙制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奋斗,而不是抱着打工人心态。另外,通过平台支撑,新型放养公司可以不断吸引更多从业人员整合资源组建放养团队,分股分利润,形成较快的体量扩张。 人永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新型放养的可贵,就是把团队成员的心拧成一股绳,聚力发展。 原创声明 撰文:刘鑫 来源:《农财宝典》新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