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美国中西部的农民,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人物。 那几年,媒体上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堆满仓库的大豆卖不出去,农场主在接受采访时愁眉不展。 记者问:“中国不买了,你们怎么办?”他摊摊手:“只能放着,等政府补贴吧。” 一时间,外界普遍认为这下美国农民要完。
毕竟,中国曾是美国大豆最重要的买家,中美关系一紧张,美国农户就像被切断了输血管。 但几年过去,事实却证明,美国大豆种植户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崩盘。 价格确实跌过,出口也确实受影响,但农场没有倒一片。 他们照样种地、卖豆、更新设备,甚至还能贷款扩张。 问题是,为什么? 01 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2025年,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比上一年减少了40%左右。 更戏剧性的是,2025年9月,中国一个月内一颗美国大豆都没进口。 中国市场对美国大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高峰时期,中国进口的美国大豆占其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一停买,美国中西部的豆农立刻感受到了缺口。 一些农民表示,大豆滞销,仓库几乎爆满,还有人把粮食堆到简易棚里,等市场好转。 从农民的角度,这种焦虑很真实。
不过,如果你再去看农户财务状况、贷款违约率,就会发现另一面: 农机贷款还在正常还款,土地抵押违约率甚至在下降。 这说明,虽然卖不出去的画面确实存在,但赔到破产并不成立。 02 美国农业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几乎从不把自己当传统行业看待。 在中西部的大豆带,种植早就不只是春种秋收那么简单。 它是一门金融化程度极高的生意。 在美国,大部分农户都有农业保险。 这种保险分两类:一类保产量,一类保价格,也就是说,如果天灾导致减产,保险赔;如果价格下跌,保险也赔。 保险公司为了控制风险,会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建立空头头寸,也就是提前卖出大豆期货合约。 当现货价格真的下跌时,保险公司在期货市场上赚到的钱,就能抵掉赔付农民的损失。
这相当于提前锁价。 很多农民甚至自己就参与到期货市场,在播种季前卖出期货,确保收获季时的最低收益。 所以,当出口减少、价格下跌时,美国农民并不是被动挨打。 他们的损失,大部分早在播种那天,就已经对冲掉了。 03 美国农业金融体系的成熟,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结果。 早在19世纪,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为了应对粮价波动而诞生。 那时的初衷很简单让农民提前锁定未来的价格,避免被市场波动拖垮。 到了今天,这种机制早已深入美国农业的方方面面。 农民种地前,会看期货行情来决定种什么、种多少; 保险公司根据期货价格确定赔付基准; 贸易公司和金融机构在期货市场分担风险; 政府再通过补贴和政策信贷维持底线。
这是一套完整的闭环。 中国一减少采购,价格当然会下跌,但美国农民种地之前的合约价格早已锁定。 即使现货价大跌,他们依然能获得基本收益。 这就是为什么,当外界以为他们赔惨了的时候,他们其实还在正常运转。 04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农民就没事。 套保和保险能帮他们稳住价格,却救不了销量。 根据美国出口监测系统的数据,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总量下降了约18%,对中国出口更是腰斩。 价格对冲掉的,是账面上的风险;但“卖不出去”的货,依然堆在仓库里。 更大的隐忧来自南美。 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产量持续上升,港口和铁路的改造让运输成本越来越低。 2025年,巴西的大豆出口总量已经超过美国。
这意味着,美国农民即使能保住收益,也可能逐渐失去全球市场的份额。 换句话说,他们活下来了,但活得不如从前。 美国农业的底气,从来不靠天气、运气,而是靠制度。 这种制度让他们能把农业变成一场金融游戏,风险分散到保险公司、期货市场和政府手里。 哪怕贸易摩擦、价格波动、出口受限,系统都能把冲击消化掉。 一个农民面对市场,几乎不用自己扛风险,背后是一整套风险转移链条。 所以,哪怕价格暴跌,美国农民的生活依旧稳定。 他们的贷款、养老金、农机更新,都照常进行。 这正是美国农业能在波动中保持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对比之下,中国的农业问题,还需要学习。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价格涨跌完全靠市场情绪,农民缺乏对冲手段。 这些年,中国也在努力补课。 郑商所推出了苹果、红枣、鸡蛋等期货品种,一些地区开始试行“保险+期货”模式。 贸易摩擦确实让美国大豆出口受挫,但并没有动摇这个国家的农业根基。
芝加哥期货市场、农业保险、政府补贴构成的那套体系,就像防震支架,让冲击被分散掉。 这场大豆风波,其实更像一次镜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20 分钟前
20 分钟前
20 分钟前
24 分钟前
24 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