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那边推出一连串新措施,全都把生效日期定在2025年11月10日,这些政策不是立即执行,而是等到一年后才正式启动,例如降低部分关税、暂停某些调查、放宽若干出口限制,每一项都要拖到明年这个时候才看到实际变化,这相当于给中国布置了一项任务——必须在期限之前完成足够采购量,否则系统会自动恢复原来的高压政策。
中国没有公开说明具体购买数量,但美国方面透露了信息,表示中国计划在2025年底前采购至少1200万吨大豆,并在之后三年里每年再购入2500万吨,这不是空谈的外交辞令,而是涉及实实在在的农业根本,眼下美国几个主要农业州的秋粮刚刚收割完成,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如果到年底这些大豆还卖不出去,价格就可能大幅下跌,农场主们可能面临破产风险,这种压力不是停留在国家层面,而是直接压在农民肩上的负担。
特朗普最近在采访里提到合作能让美国变得更强,这话放在他几年前搞贸易战的时候根本没人相信,当时特朗普用贸易战来争取支持,结果折腾了三年,企业遇到困难,农民也在抱怨,美国实际上没得到多少好处,现在特朗普想把对中国让步说成是美国的胜利,声称是中国付钱而美国没有吃亏,其实他心里明白如果不这样说,可能连2026年共和党内的提名都拿不到,MAGA的那些支持者正盯着看,特朗普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变软弱了。
美国这个制度确实让人费解,明明清楚跟中国做生意非常关键,可每次谈判结束都只给一年宽限期,301关税、国会里的强硬派、军工企业和科技公司都不愿意松手,等到2026年11月10日,所有暂停措施又会自动恢复,到时候还得重新谈,欧洲那边看着也只能干着急,嘴上说着要去风险,实际要接手订单却没人敢行动,说到底还是太依赖中国市场,自己又拿不出替代的办法。 有人为美国计算过一笔账,2024年卖给中国的大豆只有2280万吨,这个数量比前两年明显减少,如果到了2025年大豆还是卖不出去,美国的库存可能就会超过4500万吨,创下近十年来的最高纪录,这不只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它直接关系到几十万人的工作机会——包括贸易商、农机工厂和港口装卸工人在内,他们的生计都会受到影响,这也不是什么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而是州长选举和农产品价格交织在一起引发的一场现实政治风波。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表面看是中美两个大国在谈生意,实际是美国内部各种利益在较劲,农民要挣钱吃饭,政客想拉拢选票,企业追求更多利润,谁都不愿意退让一步,最后只能靠设定截止时间来推动谈判,这种办法用一次还能应付,用得多了大家都觉得疲惫,但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难有长远计划,只能不断做出。 距离十一月十日只剩下几天时间,美国方面明显已经坐不住了,白宫发布声明,农业部拨打电话,各州州长接连催促订单,这不是美国政府真心希望合作,而是他们已经难以支撑局面,中国是否回应美方要求、何时回应以及如何回应,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国手中,美国越是频繁使用这种“倒逼逻辑”,越暴露出他们自身已无路可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