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吞掉全球九成新增石油库存,中国这波“囤油潮”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有人猜是不是要打仗,也有人说想囤着炒油价。但真扒开数据和政策细琢磨,会发现这事比我们想的要深得多。中国到底在下一盘什么棋?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布局 聊中国囤油,得先搞懂一个基本情况,我国现在每年要烧7亿多吨石油,其中七成多都得靠进口。这个依赖度放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算是相当高的了。 过去二十年,中国买油基本是“缺多少买多少”。国际油价涨上天也好、跌到底也罢,都只能被动接着。2008年油价飙到147美元一桶时,国内炼厂亏到哭,就是因为手里没足够的油储备着,根本扛不住价格冲击。 转折点出在2025年。这年1月1日,《能源法》正式生效,里面第四十七条明明白白写着“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能源储备体系”,第四十八条更直接——企业必须承担储备义务。这可不是“建议你做”,是“必须得做”的法律硬要求。 现在全国已经建成舟山、大连等14个战略储备基地,总容量超5亿桶。再加上企业的商业储备,整体储油能力快摸到20亿桶了,这是发改委实打实的数据。 更关键的是囤油速度,今年3月,中国单月往储备库里灌原油,每天就有140万桶,这个数几乎等于全球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的量。到9月,中国对全球新增石油库存的贡献还稳在90%左右。 这么大规模的持续采购,直接把国际油价从年初的55美元一桶,托到了65美元以上。有法国分析师算过,要是中国突然不买了,布伦特原油说不定能跌破50美元。 这就是第一重战略考量,把能源安全从“企业自己看着办的市场行为”,升级成“国家定调的硬性任务”。以前买油是企业根据需求自己决定,现在变成了法律规定的义务。这种转变意味着,中国不再完全靠市场自己调节,而是靠制度安排,主动给自己搭起一道能源安全的防线。 把地缘风险转化为实物资产 光有存油的能力还不够,关键得看存什么、怎么存。这里就藏着第二重战略考量,把那些管不住的地缘政治风险,变成自己能掌控的实物资产。 中国石油进口来源里,俄罗斯占比超20%,伊朗也是重要供应国。可这两个国家都面临西方制裁,供油的链条说断就可能断。 今年10月,美国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搞新一轮制裁,直接导致部分中国国企暂停买俄油。虽然后来通过其他渠道恢复了一部分供应,但这事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只靠一两个供应国,风险太大了。 中国的应对办法是“边买边囤,同时把来源散开”。9月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有828.7万吨,比去年多了4.3%;从印尼买的量更夸张,比去年暴增73倍;巴西那边也涨了156%。 再说说储备规模,外界估算中国目前实际存的油在12亿到13亿桶之间。按每天进口1100万桶算,这些油能撑110天左右。再加上国内每年自己产2亿吨原油,总体保障能力能到180天。这个数远超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安全线,比日本的150天储备也多不少。 这里要提醒一句,光有数量还不够,存油的方式也很重要。中国现在广泛用地下盐穴存油,福建、辽宁等地的储备基地已经能智能调度,储运效率比传统油罐提高三成以上。部分基地还试行了区块链溯源平台,油品去哪了全程能追踪,应急调配能做到秒级响应。 从美元资产向硬通货资产 囤油还有一层不太被注意的金融考量,这是第三重战略布局,优化外汇资产结构,少依赖点美元体系。 中国手里握着大量美元外汇储备,但这些年美元波动越来越大。美国联邦债务已经突破38万亿美元,财政赤字也高得吓人,美债信用评级好几次都面临下调风险。与其把钱继续投在收益率不到3%的美债上,不如换成实实在在的石油。石油作为大宗商品,抗通胀能力强,长期看比纸面资产保值多了。 中国外汇储备里,美元资产占比从2015年的72%,降到了2025年的59%,黄金储备则连续12个月在增持。与此同时,石油储备规模也在快速扩大。这种“从虚的纸面资产转向实的硬通货”的调整,本质上是对现在国际货币体系不确定性的主动应对。 更进一步说,中国还在推动用人民币做能源贸易结算。目前从俄罗斯进口原油,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接近70%。中国和委内瑞拉之间,也搞了“石油换贷款”的合作模式,绕开了美元结算体系。这些安排再配上石油储备扩容,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能源供应和支付网络,能降低被“金融制裁”的风险。 全球能源定价权 前面三重考量都是从中国自身出发,但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外溢效应,中国的囤油行为,正在悄悄改变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格局和定价机制。 举个10月的例子,当时国际油价一度跌到63美元一桶,创下近五年新低。按以前的规律,油价跌了,产油国肯定会减产保价。 但这次不一样,中国一直在大规模采购,给了产油国继续生产的信心。沙特、伊拉克这些国家没大幅减产,反而保持了较高产量。结果就是,油价虽然在低位徘徊,但没出现崩盘式下跌,市场整体还算稳。 国际能源署在报告里明确说,中国库存增加是支撑油价的重要因素。美国能源信息署也确认,要是中国继续每天加90万桶库存,油价可能会比预期的高。这说明,中国的采购节奏已经成了影响全球油价走势的关键变量。 过去全球石油定价,主要看欧美市场需求和OPEC的产量决策,现在必须加上“中国需求”这个因子。某种程度上,中国正在从“油价接受者”变成“油价影响者”,虽然还谈不上完全主导,但话语权明显比以前高了。 从更长远看,这种影响力的积累,能帮中国更有底气地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规则制定。现在的国际能源秩序主要是西方国家主导,但中国作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理应在规则制定里有更大发言权。 通过持续扩大储备规模、稳定市场预期,中国其实是在用行动证明,我们有能力、也愿意承担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器”的角色。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国大量囤油,是要有什么大事发生吗?答案是,没有哪个单一的“大事”,但有一个持续推进的“大战略”,构建更自主可控、更有韧性的能源安全体系。 信息来源: 仟茂财经【1-9月我国共进口原油同比增长2.7%】 EIA报告【Expanding strategic oil stocks in China support crude oil prices】 中国海关总署【全国进口重点商品量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