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25年的“贴秋膘”时节,市场迎来了一个怪现象:猪肉价格“大跳水”。 但对于餐饮业来说,这本该是降低成本的好消息,却没能让老板们舒展眉头。 究其原因,如今的餐饮业早已不是“买得便宜、卖得贵”的简单生意。 消费者捂紧了钱袋子,变得愈发“精明”和“挑剔”。 “三座大山”:猪肉降价也扛不住的固定成本 在一家餐厅的成本结构中,食材占比固然重要,但真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往往是租金、人工和水电这“三座大山”。 餐饮业“靠天(食材价格)吃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猪肉价格再低,房东的租金不会少一分,员工的工资也得照发。 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这些固定成本的刚性上涨,才是持续压缩利润空间的“真凶”。猪肉价格的波动,顶多算是给老板们一点小小的“安慰剂”,却无法撼动整个成本大盘。 再来看食材本身,猪肉价格暴跌,是否意味着总食材成本就下降了?事实并非如此。 进入2025年10月,猪肉零售价在部分地区确实跌到了9元/公斤的低位。但与此同时,成本的“跷跷板”效应出现了。一边是猪肉降价,另一边却是蔬菜、牛羊肉价格的猛涨。 比如西红柿、黄瓜等基础蔬菜,价格攀升到每斤五六元,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更要命的是牛羊肉,数据显示,10月第3周,牛肉均价71.27元/公斤,羊肉70.61元/公斤,同比都涨了5%以上。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让餐饮老板们陷入了“肉类替代”的窘境。用猪肉替代牛羊肉?菜品品质和顾客口味怎么办?这笔账怎么算都难,猪肉省下的那点钱,可能还不够填补其他食材上涨的窟窿。 消费“新常态”:从“吃饱”到“精算” 比成本上涨更让老板们焦虑的,是顾客变了。如果说过去消费者追求的是“性价比”,那么现在就是赤裸裸的“精算”。数据显示,2025年,仅有11.8%的餐饮企业实现了客单价增长,近九成的企业客单价持平甚至下降。 这意味着餐饮业的“价格战”已经打到了“肉搏”阶段,老板们不仅不敢涨价,甚至还要变着法儿地降价促销来吸引客流。 在这种压力下,餐饮经营已经从过去的“粗放采购”转向了“精细化运营”。现在的老板,不再是看谁家进货便宜,而是要计算到每一克食材的损耗、每一个员工的排班效率。 现在的餐饮老板,更像是一个“数据分析师”,必须精准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才能在微薄的利润空间里活下来。 小结 猪肉价格下跌,对餐饮业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浪花,并不能改变整个行业的航向。真正的挑战,来自租金、人工等刚性成本的上涨,以及消费者“精算”带来的巨大压力。 餐饮业的暴利时代彻底结束了,未来谁能把“精算”运营做到极致,谁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洗牌中生存下去。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