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底的中巴贸易圈像被投了颗石子,水花一圈比一圈大。10月25日,中国中粮、益海嘉里这些头部进口商集体放出消息,暂停12月到次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新订单,一算量足足180万吨。导火索很直白——巴西大豆到岸价涨得没边了,中国油厂加工利润都跌到-50元/吨,再买就是做赔本买卖。 谁能想到,才过三天,10月28日巴西外贸秘书处就发了公告,要对原产于中国的无纺布发起反倾销调查,连带着埃及和以色列一起,涉案产品覆盖23个税号的合成纤维非织造布,从医疗用的口罩内层布到宝宝纸尿裤的亲水布都没放过。巴西官方说这是应了国内行业协会4月30日的申请,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时间点掐得太巧,刚丢了大豆订单就拿无纺布开刀,报复的意味藏都藏不住。
要捋清这事儿,得先回头看巴西为啥敢给大豆涨价。前几年中美贸易战,中国把原本给美国的大豆订单转去了巴西,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一下就冲上去了。这就让不少巴西粮商产生了错觉,觉得“中国离了巴西大豆不行”,甚至觉得自己握着市场主导权,能靠涨价赚笔大的。他们的定价逻辑里还藏着两个误判:一是觉得中国在巴西港口、铁路的投资把双方绑死了,中国没别的选择;二是压根没摸清中国对价格波动的容忍底线,以为涨点价中国还得接着买。 可中国这边早就不是单点依赖的状态了。巴西大豆一涨价,中国买家转头就有新动作——阿根廷刚宣布取消大豆出口税,中国企业48小时内就锁定了数百万吨的采购量。阿根廷大豆到岸价比巴西低30-40美元/吨,加工每吨能有200元利润,这优势摆着谁都不会选贵的。 巴西大豆产业链这下彻底乱了。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没办法,只能把全年对华大豆出口预测从1.1亿吨下调到9500万吨,最后还得承认“为了短期利润丢了长期信任”。眼瞅着豆农手里的大豆要滞销,巴西不想着怎么把价格调回合理区间,反而拿无纺布当“反击武器”,这操作暴露的其实是自己的底气不足。 大豆产业对巴西经济来说就是“压舱石”,占了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而中国市场又占了巴西大豆出口的60%以上。巴西心里清楚,真要是在大豆问题上跟中国撕破脸,自己损失更大,所以才挑了无纺布这种相对小众的品类下手,想施压又怕引发更大规模的贸易报复。可他们没算到,中国无纺布产业的实力早就扎稳了根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和出口国,不仅价格有优势,在医疗防护这些高端领域的技术也领先。巴西本土无纺布产业确实有困境,今年前9个月开工率降到65%,还关了3家小厂,但这根本不是中国产品“倾销”导致的,核心是巴西自己工业竞争力跟不上。
更尴尬的是,巴西下游企业早就离不开中国无纺布了。巴西最大的纸尿裤品牌“派乐”,40%的原料都从中国进口,反倾销调查一宣布,不少口罩厂、纸尿裤厂负责人都慌了,怕原料涨价或者断货。之前巴西给中国家电用无纺布加征18%反倾销税,最后成本全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还把通胀抬升了0.3个百分点,这次要是真加税,恐怕历史又要重演。 中国这边的应对一直透着理性和强硬。商务部发言人直接点明,中国企业暂停大豆订单是按市场规则做的自主选择,没什么可指摘的;巴西搞反倾销调查,就得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别搞贸易保护那套。这话戳中了关键——大豆订单转移就是价格的事儿,跟政治没关系。而且中国早就建好的“供应链防火墙”,也给了应对的底气。 现在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已经扩展到15个国家,新增了乌拉圭、巴拉圭这些来源国,根本不怕某一个国家断供。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当前大豆储备能满足国内3个多月需求,下游饲料企业还提前下调了豆粕添加比例,用棉籽粕、菜粕这些替代原料,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早就降下来了。这次订单转移,其实就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长期战略的一次常规演练,却让巴西看清了“自己不可替代”就是个神话。 巴西现在的处境挺两难:大豆想涨价覆盖种植成本,又怕丢了中国订单;本土工业想靠反倾销保护,可自己竞争力不够,最后还得让本国企业和民众买单。这种困局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经济结构里的深层矛盾。现在已经有部分巴西粮商悄悄下调大豆报价了,可无纺布反倾销调查还在按程序推进,这场博弈还没到收尾的时候。
但不管怎么发展,有一点已经很明确了——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的今天,“单边涨价”“报复性调查”这些老办法早就不管用了。巴西要是真想着挽回中国大豆订单,第一步就得让价格回到合理区间;想让中巴贸易重回正轨,就得放下把互补关系当“博弈筹码”的心思,别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毕竟中巴贸易的核心是“互补共赢”,中国需要巴西的农产品保障民生,巴西需要中国的工业品和投资推动发展,要是为了短期利益破坏了这份信任,最后吃亏的还是巴西自己。 |
27 分钟前
27 分钟前
27 分钟前
27 分钟前
27 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