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走进超市,看着货架上不同品牌的豆油,或是在菜市场挑选猪肉时,我总会想到一个问题:这些日常食材的价格,其实和遥远的美洲大陆有着密切关联。 最近全球大豆市场掀起了一阵波澜,中国重新开始采购美国大豆,这一举动让美国农民喜出望外,却让此前赚得盆满钵满的巴西陷入沉默。 可能有人会疑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为何要大量进口大豆,又为何我们的一个采购决策,就能牵动美巴两国的市场神经?
我们为何离不开海外市场 很多人或许没意识到,大豆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炒菜用的豆油来自大豆,就连我们每天吃的猪肉、牛肉,背后也离不开大豆。 大豆榨油后剩下的豆粕,是畜禽养殖的核心饲料,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中国人均吃肉量在40年间翻了8倍,对饲料的需求也随之激增,这直接带动了大豆需求的暴涨。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的大豆自给能力远远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关键问题出在耕地资源上:大豆的亩产相对较低,想要获得足够产量,需要大片耕地。 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40%,这些有限的耕地首先要保障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的种植,毕竟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不能为种大豆而让主粮供应出现缺口。
在这样的矛盾下,进口成为了必然选择,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需要从海外进口约1亿吨大豆,这个数量相当于很多国家全年的粮食总产量。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的进口量,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中占据了特殊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的大豆供应,很容易陷入被动。 而此前,巴西就抓住了这个机会,让中国企业尝到了被动的滋味。
巴西趁势涨价 今年前9个月,由于中美贸易关系的阶段性变化,中国几乎将所有大豆进口订单都交给了巴西,这期间中国80%的进口大豆来自巴西,总量接近7000万吨。 如此集中的采购,让巴西看到了收割的机会,天气因素推波助澜,巴西北部遭遇暴雨,影响了当地大豆的收割和运输,市场上出现了短期供应紧张的预期。
但更关键的是,巴西贸易商抓住了中国只能依赖巴西大豆的心态,开始刻意抬高报价,他们很清楚,当时中国没有其他主要采购渠道,只能接受涨价。 这直接导致巴西大豆价格一路飙升,较年初暴涨79.9%,创下了七年以来的最高升水记录,现货价格更是涨到了让中国企业难以承受的地步。
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国内榨油厂身上:加工一吨巴西大豆,不仅没有利润,还要亏损200多元,要知道,榨油行业本身利润空间就有限。 这样的亏损幅度,让很多中小型榨油厂陷入了经营困境,只能咬牙坚持,其实这种被拿捏的情况,在国际贸易中并不少见,当买方没有替代选择时,卖方就有了定价主动权。 但中国显然不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随着中美贸易谈判取得突破,局势很快就发生了反转。
中美贸易破局 就在巴西以为能继续靠着高价大豆赚取利润时,中美贸易谈判传来了好消息:美国宣布将关税加征计划推迟一年。 作为回应,中国也重启了美国大豆的采购,很快就下达了18万吨的大豆订单,并且第一船大豆将在今年12月运抵中国,这个消息让美国农民激动不已。
要知道在今年5月之后的近半年时间里,中国一粒美国大豆都没有采购,这半年里,美国大豆大量滞销,仓库里堆得满满当当,甚至出现了仓库被挤崩的情况。 对于以种植大豆为生的美国农民来说,这些堆积的大豆就是他们的生计,长时间卖不出去,让很多农民陷入了危机,如今中国的订单,无疑是雪中送炭。
而另一边的巴西,彻底懵了,原本以为能继续靠着中国的采购维持高价,没想到中国转头就找到了新的供应源,更重要的是,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举动,打破了巴西此前的垄断预期。 巴西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中国唯一的选择,之前的高价策略恐怕难以为继,其实中国这一决策,不仅仅是对中美贸易谈判成果的回应,更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战略调整。 通过重启美国大豆采购,中国不仅缓解了国内榨油厂的成本压力,还为后续的大豆贸易争取到了更多主动权。
中国如何成为全球大豆市场主导者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为什么不只盯着美国和巴西,还要从其他国家采购大豆,答案很简单:通过扩大采购来源,让全球大豆卖家形成竞争,从而压制价格,避免被单一国家卡脖子。 除了美国和巴西,中国近年来也在不断增加从阿根廷、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豆采购量,这些国家的大豆品质虽然各有差异,但都能满足中国的基本需求。
当中国同时向多个国家发出采购需求时,这些卖家就会意识到,想要拿到中国的订单,就必须在价格上具备竞争力,如果某一个国家漫天要价,中国随时可以转向其他国家采购。 这种让卖家互相争宠的策略,效果十分明显,美国和巴西为了争夺中国市场份额,开始不自觉地相互压价,生怕自己的大豆卖不出去。
而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也在不断优化运输渠道、提升大豆品质,希望能获得更多中国订单,最终的结果就是,全球大豆价格被稳稳压制,中国得以用更合理的价格采购到足够的大豆。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能在全球大豆市场中拥有这样的话语权,核心原因就是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每年1亿吨的进口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忽视。 在国际贸易中,有钱有量的买家永远掌握着主动权,就像我们平时买东西会货比三家一样,中国在采购大豆时,也通过货比多国,让自己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回顾这场全球大豆贸易的博弈,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从最初依赖巴西大豆导致企业亏损,到重启美国大豆采购打破垄断,再到通过多国采购形成竞争格局,每一步都体现着对自身利益的精准把控。 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买大豆吗,其实不然,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成熟与智慧,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价格的一方。 而是通过自身的市场规模和采购策略主动影响全球市场价格,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豆油、猪肉等日常食材的价格能更加稳定。
不用再担心因为某个国家的大豆涨价而导致生活成本上升,未来,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类似的买方主导场景或许会越来越多。 毕竟在全球化时代,谁掌握了庞大的市场需求,谁就能在贸易博弈中占据上风,这,就是中国的买方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