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有色组 来源 | 混沌天成研究 编辑 | 杨兰 审核 | 浦电路交易员 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驱动分析一下铜价长期上行走势的驱动,然后分析一下近期触及新高后回落的主要因素,并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分析一下后续的边际驱动条件。 铜价上行至新高的三大理由: 1.商品货币逻辑:全球货币体系信用受到挑战、主要央行开启大规模宽松、市场对长期通胀产生强烈预期时,铜的“商品货币”属性便会压倒其“工业商品”属性,成为价格的主导驱动力。 2.供给的结构性短缺:“政策人为锁库”、“矿山源头减产”和“突发事故催化”三重供给压力形成的共同推动,这使得前期需求增量的驱动极易引发价格显著抬升的原因。 3.新动能需求的叙事:铜价本轮上涨的叙事,除了“供给紧缩”的单引擎驱动,需求的显著增量也是主要原因,来自AI算力、全球能源设施重建及科技新兴领域的需求,正在构成结构性的长期需求增量,重塑铜市场的长期供需格局。 近期触及新高后的回落原因: 全球美元流动性的相对紧缩是现阶段对于铜价的主要尾部影响因素,10月以来全球风险资产的美元资金,正被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双向抽走,美债利率回升(美联储鹰派言论+数据缺失导致市场降息预期回调)+美元指数回升(日元走弱+欧元英镑不确定性加强)使得在宏观真空期向上驱动出现明显缺失。 后续铜价的边际驱动: 站在当下的节点,铜的中长期供需缺口是可预知的,而最大边际变量仍来自于宏观,它将从需求端影响铜的价格: 1.铜同步上的商品货币逻辑是否延续 2.降息和停止缩表逻辑是否定于为复苏 3.中美博弈风险性缓慢下行是否成立 风险:金融流动性风险、衰退风险 MANUFACTURE 01 商品货币 今年以来海外宏观环境整体仍处在高度不确定性中,但市场有一较为清晰的主线便是逆全球化,货币债务时代和AI革命的周期变化,这也就造就出了金银的涨势。现阶段,随着各国的大财政时代及货币的超发,全球纸币信用出现了一定成的信用缺失,所以即使在美元指数尚未显著下降,对于商品货币的定价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超发的货币和宽松的环境成就了科技(科技股)和实物商品货币(金银),而这一逻辑缓慢扩散至铜这一宏观属性较强的品种,从而也出现价格中枢的上行。
历史上,铜价在特定时期与金银的相关性会显著增强,这并非首次,最典型的案例发生在: 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约2009-2011年): 在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流动性恐慌的初期,所有资产遭遇无差别抛售,铜价暴跌。但随着全球央行,尤其是美联储开启大规模的量化宽松(QE),市场逻辑迅速切换。泛滥的流动性、接近于零的利率以及对未来通胀预期担忧,共同增加了市场对于“实物资产”的需求。在此期间,黄金先开启牛市,白银紧随其后,而铜价也表现出惊人的强势,涨幅远超其当时实体经济需求的复苏程度。驱动它的核心逻辑,正是其作为“抗通胀实物资产”的金融属性。 2)2020年新冠疫情后(约2020年下半年-2021年): 与2008年剧情相似,疫情初期经济停摆预期导致铜价崩盘。但在全球央行“放水”和财政刺激的洪流下,市场迅速交易“再通胀”预期。铜与金银再次同步上涨,成为对冲货币贬值和未来通胀的载体。 所以当全球货币体系信用受到挑战、主要央行开启大规模宽松、市场对长期通胀产生强烈预期时,铜的“商品货币”属性便会压倒其“工业商品”属性,成为价格的主导驱动力。前期铜价驱动的核心逻辑也就基于此:宏观叙事下的“商品货币”联盟,而相较于金银,铜价价格中枢受到尾部风险的影响相对抑制,金铜比出现显著高位,一旦风险减弱,金铜比修复仍是铜价的潜在驱动。
1. 全球货币体系信用 传统的避险资产是黄金和美元,但在当前环境下,避险的内在意义发生了变化,全球投资者除了要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还要规避“法定货币信用被稀释”的风险。所以,避险资金不仅流向黄金,也会流向所有被认为能够长期储存价值的、具有实物属性的稀缺商品,白银因其货币历史属性和工业属性双重加成而受益,铜也因其战略地位和金融属性也具备储存价值的实物货币功能。 2.央行开启大规模宽松 全球央行,特别是美联储的降息周期预期是核心引擎,现阶段市场普遍认为,高利率环境不可持续,降息只是时间问题。而一旦降息成为基本共识,无论是从机会成本下降还是复苏可能带来的需求增量都是对大宗商品的驱动。 3. 再通胀交易的提前布局 尽管当前全球通胀有所回落,但由于持续的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压力、以及绿色能源转型带来的长期结构性需求,市场预期大宗商品的价格中枢都会出现上行。 4. 资金行为的自我实现: 当宏观大叙事成为市场共识时,大量宏观机构资金会基于相似的逻辑同时配置黄金、白银和铜,这种资金流的同步性,在交易层面强化了三者价格的联动,形成了一种金银铜自我强化的过程。 总而言之,前期铜价与金银的联动上涨,是典型的宏观逻辑压倒产业逻辑的体现。它反映了市场正在为“后高利率时代”进行资产配置,交易的是美元信用边际放松、全球通胀中枢上移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带来的长期价值存储需求。 02 供应紧张 铜作为工业属性占主导的品种,区别于黄金白银,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还源于宏观预期转向紧迫的供给侧现实,这也就形成了看涨铜价的坚实基本面。 1.贸易流的转变 首先,结构性贸易流重塑锁定供应。 前期美国对部分国家征收的铜关税政策,产生了显著的贸易壁垒效应。原本流向全球市场的特定来源的精炼铜,其进入美国的通道被实质性“锁住”,全球铜贸易流的扭曲与区域市场的割裂。而当下,Comex-Lme价差持续存在,库存堆积在美国,且因为价差的存在不会流出,非美市场的流通铜仍是是偏紧的。
2.海外矿企产量的下修 海外矿企普遍下修产量,从长期角度显示供应瓶颈。 供给端的压力来自于矿山,矿石品位持续下降、关键项目投资不足、以及部分主要生产国(如智利、秘鲁)面临的运营许可和社区抗议等挑战使得全球主要铜矿企业接连发布产量下修指引。这些因素并非短期扰动,而是揭示了铜矿供应正面临结构性的长期瓶颈。矿端增长的持续乏力,意味着未来精炼铜的原料供应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按照年初全年的企业产量指引2025年的矿端增量基本没有,前20家矿产企业的供应增量为-0.71%,其中自由港和波兰铜业均下滑约10万吨,嘉能可下滑约8万吨,伦丁矿业和英美资源下滑约5万吨。而从上半年的实际生产来看,2025年上半年铜产量增量主要由中国铜企提供,其中紫金矿产铜产量同比增长约9%,洛阳钼业产量同比增长13%,五矿资源同比增长约65%。这20家企业全年的生产指引约占原生铜整体产量的70%以上,按照2025H1的产量来看,前20家铜企业的产量平均增速约为4%,半年产量完成度较高,所以从实际的生产角度,除非下半年出现明显的产量下调事件,今年的供给尚不存在严重的短缺叙事。
但从长期来看,历史资本开支不足;有矿山的品位下降、资源保护主义都导致供给端供给的释放缓慢,而需求带来的增量引发缺口压力,长期叙事仍不能改变。全球主要矿企的资本开支于2013年见顶,随后随着铜价回落而回落,并于2017年见底,此后尽管铜价在2021-2022年出现短暂的大幅上涨,但是近几年资本开支未出现明显上抬,与2000-2015年期间相比仍存在距离。资本开支的下降,铜矿品味的下滑,叠加上勘探成果低迷,长期的供应增量明显有限,根据ICSG的预测2028年之前,年产能超10万吨的大型增量项目明显有限。未来,新投运的大型项目将愈发稀缺,而现存项目亦存在品位下降、设施老化、营运风险上升的隐忧。
3.突发事故 在长期供应结构性紧张的背景下,短期的突发事故易点燃短期市场情绪。2023年11月Cobre铜矿由于被最高法院裁定运营合同违宪,面临关闭,当时并未引发较大的供给压力计价,而是需求低迷主导行情趋势。2024年市场开始计价美联储的宽松预期,铜价才开启了一轮较大周期和规模的上涨。今年5月Kamoa-Kakula事故导致减量时市场也只是短期反应。直到这一次的自由港Grasberg事故带来的显著减量预期,再次将中枢价格抬升。在情绪层面更加深全球铜供应链的脆弱性伴随一次次的突发事故,进一步加深了供给的紧缺叙事,从而引发恐慌性采购和空头回补,急剧放大价格的波动幅度。
从供给端而言,当前受到“政策人为锁库”、“矿山源头减产”和“突发事故催化”三重供给压力形成的共同推动,这业使得需求增量的驱动极易引发价格显著抬升的原因。 03 需 求 铜价本轮上涨的叙事,除了“供给紧缩”的单引擎驱动,需求的显著增量也是主要原因,来自AI算力、全球能源设施重建及科技新兴领域的需求,正在构成结构性的长期需求增量,重塑铜市场的长期供需格局。全球精炼铜消费量2024年为2733万吨,其中2024年中国精炼铜总消费量 1595万吨(占全球消费量占比58.4%)。从主要分布来看,占比仍以中国需求为主,但高增速的期待来自海外。
如果将铜需求进行新旧动能分类,旧动能(占比大):传统电力(18%),家电(12%)、建筑(26%)、传统交通(燃油车8%),机械电子(12%)、其他消费(3%),传统占比仍旧是铜需求的主要量;新动能(增速高):新能源光伏风电(9%)、新能源汽车(5%)、储能及充电桩(1%)、其他新兴领域(AI机器人6%),宏观叙事背后的主要增量来自于新动能,而旧动能仍以不失速作为基本假设。
总结而言, 与过去由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周期驱动的需求不同,当前由AI算力、能源革命和科技浪潮所引领的铜需求增长,具备结构性、长期性和高确定性的特点。而按照我们的预测,新动能带来的用铜增量基本在90-110万吨/年,到2035年合计需求增量约为1000万吨,而每年相对紧平衡的平衡表极易引发市场的供需错配叙事发酵。
04 边际驱动条件 站在当下的节点,铜的中长期供需缺口是可预知的,而最大边际变量仍来自于宏观,它将从需求端影响铜的价格: 1.铜同步上的商品货币逻辑是否延续 2.降息和停止缩表逻辑是否定于为复苏 3.中美博弈风险性缓慢下行是否成立 驱动一:商品货币逻辑的延续 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和逆全球化预期未反转的当下,市场对实物资产的持有仍具备吸引力。只要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叙事不变,美元走弱的预期仍在,铜与金银的同步上行就具备坚实的宏观基础,短期的回落是短期缓和的体现,但中长期向右转事实难以扭转。不过该驱动的前提条件建立在衰退风险仍不显著且流动性相对宽裕的基础之上,近期该共振放缓,主要跟踪贵金属走势。
驱动二:降息与停止缩表的市场预期定义 这是当前市场最大的分歧点,因为全球央行(美联储为主导)的降息既能定价“软着陆”下的复苏,也能定价“硬着陆”下的衰退。这一驱动通过的主要观察指标就是美股走势(流动性)和美国为主的经济数据。 前期美股走势强势,AI叙事持续走强,科技行业资本开支和企业利润仍是正循环;经济数据端尚未出现点燃“衰退”预期的数据;市场明显定价缓慢降息和停止缩表后的经济复苏逻辑,这也是前期铜价相对强势的主要原因。不过10月下半月以来整体资产端未出现明显上行甚至回落,主要受到流动性的抑制: ①流动性的相对紧缩是现阶段对于铜价的主要尾部影响因素,10月以来全球风险资产的美元资金,正被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双向抽走: 美元净流动性=美联储资产负债表-隔夜逆回购-美国财政部TGA账户余额 1)美联储通过 QT缩表收回银行准备金,而隔夜逆回购的缓冲垫流动性已经基本耗尽; 2)财政部通过TGA补充抽走市场现金,政府关门阻碍资金回流; 3)美股的涨势集中性极高,10月以来的主要上涨均来自于Meg-7,这也就导致了结构性的繁荣行情,但这涨势并不健康,并时刻短线影响市场预期; ②美联储10月降息符合预期,但鲍威尔鹰派发言抑制市场,其反驳了市场认为美联储在12月下次会议上降息已是板上钉钉的预期并否认了今年之后顺畅的降息预期,后续降息路径存在波动可能,该驱动尚不足以形成此前的顺畅路径。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再次上扬,主要原因来自于企业债发行量高企和上周鲍威尔鹰派言论后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 ③美元指数短线反弹趋势中:美债利率预期回升;日央行表态偏鸽;英欧经济风险抑制英镑和欧元走;政府关门引发的避险需求;这些因素同步影响美元指数呈现反弹态势。短期而言,美元强势的驱动尚不能被证伪(美政府关门导致数据真空+非美经济承压),这一定程度抑制市场。
基于上述条件,后期可期待的宏观拐点是: 1) 美联储12月1日的正式停止缩表; 2) TGA账户补充完毕,政府停摆结束,财政资金回流市场; 3) 美股的涨势伴随降息开始逐步扩散,而非抱团AI科技,蓄力更为健康的涨势; 4)政府开门后,美国经济数据的走势变化引发的市场预期波动。 驱动三:中美博弈风险的缓慢回落 在经历了4月的贸易大冲击之后,中美一直处于谈判的阶段,近期利好情绪持续释放,这使得事件带来的需求预期风险逐渐下降从而减少对于铜价的抑制影响。而这一次的中美元首会晤的成果有限,更像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交换,双方达成缓解的协议内容,但并未出现实质性长期和谈协议。从中长期而言仍处于“边谈边走”的阶段,双方都在期间内改革内部的主要矛盾。从市场情绪而言,短期的宏观预期乐观驱动已落地,进入较长一段时间的宏观真空期后,后续的主导仍是宏观不确定性的风险,尾部风险的回升一定程度上将市场拉回事实供需驱动。不过这一驱动只要不形成大幅利空,就不会对铜价的上行驱动形成显著抑制,市场会逐步回归趋势。
结论:在前期乐观情绪消化到位之后,短期铜价因为缺乏明显共振向上驱动,叠加上市场出现的宏观谨慎将处于震荡偏弱的整理趋势。流动性和尾部风险相互拉扯,中美博弈乐观预期走弱,商品货币逻辑尚不共振。交易角度仍以低多作为主要方向,主要的进场位置仍可以宏观拐点作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