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经记者|陈利 每经编辑|陈柯名 陈梦妤 又一大型房企债务重组实现重大进展。 11月6日早间,碧桂园(HK02007,股价0.570港元,市值159.53亿港元)公告称,其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11月5日举行的债权人会议上顺利通过。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均获得出席并投票的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其中,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一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二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96.03%,达成裁定通过的必要条件。 这也意味着,这家头部民营房企的境外债务重组跨过最关键的一道坎。根据公告,在境外重组方案所有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债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约人民币840亿元(如无特别说明,均为人民币,下同)有息债务。更为关键的是,重组完成后预计确认最高约700亿元重组收益。
在本轮持续数年的行业深度调整中,房企债务风险高企,其面临的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中指研究院监测显示,2020年房企首次出险,2021年出险房企数量增至16家,2022年更是达到44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碧桂园爆雷始于2023年。当年8月10日,碧桂园发布盈利预警;同年8月13日,境内公司债券停牌,启动整体展期方案。 真正的转折始于2024年1月16日,碧桂园公告委任外部顾问,就境外债务重组制定整体方案以全面解决债务风险。在“保交付、稳资债、保经营”的主线任务下,碧桂园境外重组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与多数出险房企不同,碧桂园选择在发生公开违约前就主动启动谈判,被市场视为“预防式重组”。碧桂园境外重组债务规模庞大、结构错综复杂,涵盖合计约177亿美元本息的34笔境外债务或偿债义务。 在与债权人多方谈判后,今年1月9日,碧桂园公布境外债务重组提案的关键条款。彼时,碧桂园指出,倘若境外债务重组提案落实,将使集团实现大幅去杠杆化,目标是减少债务最多116亿美元,还可以将债务的到期时间延长至最多11.5年,将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从每年约6%降至约2%。 今年4月11日,碧桂园公告称,已经与专案小组协定重组方案的主要条款,并签署了重组支持协议。此次建议重组的范围包括整体未偿还本金总额约140.74亿美元,及其所有应计未支付利息(包括违约利息)。截至今年9月30日,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已获得持有现有公开票据本金总额逾77%的持有人支持,并与代表银团贷款本金49%的协调委员会达成重组支持协议。 根据最新公告,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11月5日举行的债权人会议上顺利通过。 事实上,自今年1月9日披露重组方案关键条款,到11月5日债权人会议投票通过,碧桂园这次重组方案全程历时约300天。接下来12月4日的法院裁定聆讯,将成为重组落地前的最后一环。如若通过,这家曾经的“宇宙房企”将真正轻装上阵。
债务重组的本质,是以时间换空间。 碧桂园此次境外重组,采取“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实物付息”等多元组合工具,旨在从债务规模、期限、成本三个维度系统性重塑债务结构,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财务基础。 根据公告,在境外重组方案所有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债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约840亿元人民币有息债务。 更关键的是,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确认最高约700亿元重组收益;新债务工具的融资成本大部分大幅降至1.0%~2.5%低位区间,且具备实物付息选项,每年将为碧桂园节省巨额利息支出;可选方案中的债务期限最长达11.5年,则将为碧桂园提供关键而充足的财务缓冲空间。 此前,碧桂园境内债务重组也传来捷报。据市场消息,9月29日碧桂园8笔境内债券重组方案经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通过,涉及本金金额合计约133.32亿元。从9月19日境内债重组方案公布到9月29日8笔境内债券重组通过,全程仅用10天。 事实上,在这轮债务重组过程中,碧桂园控股股东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碧桂园控股股东已累计向公司提供折合约106亿港元的无息无抵押借款等现金支持。 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若境内外重组全部落地,碧桂园财务层面将实现从风险缓释到结构升级的关键转折。不仅从源头上大幅去杠杆,且化债带动权益资本增加,显著修复资产负债表。 值得注意的是,债务重组方案得以推进的同时,碧桂园的“保交房”同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2022年以来,截至2025年10月,碧桂园累计交付房屋已突破180万套。目前,随着大规模交付逐步进入收官阶段,碧桂园的刚性资金需求也逐步减少,整体资金压力预计相对放缓。 (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记者|陈利 编辑|陈柯名 陈梦妤 杜波 校对|金冥羽
|每日经济新闻 nbd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