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聊聊那些黄金交易。纸黄金为啥提不了现?黄金洗钱、走私到底有多野?国家管控背后到底藏着啥心思? 纸黄金不让提实物是因为税? 不能说完全不是,但绝对不是全部,国家早就搞过黄金交易的增值税改革,明确了有些合规渠道交易黄金,增值税能降到零,但这好事不是所有渠道都能蹭上。 为啥搞这种差异化?核心就是想把黄金交易攥在可控范围内,要是啥渠道都能随便买卖还免税,市场不乱套才怪。 但真正的关键,其实是个更现实的问题:要是大家都扎堆去提实物黄金,你真能提得到吗?那些贵金属交易所手里的仓单,到底能不能兑换成真金白银?这背后的猫腻可不少。 早年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广州贵金属交易所这些平台,跟上海黄金交易所不是一回事,它们玩的是期转现,交易全靠仓单流转。 按说仓单得跟实物黄金一一对应,但实际情况是,仓单背后可能是真金,可能是“纸黄金”,甚至可能是假黄金。 早年间就出过用钨伪造金砖的案子,连银行做抵押业务都中招了,被骗了不少钱,这些交易所到底合不合规、有没有足额实物黄金,谁也说不准。 限制实物提取,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防“黄金挤兑”,真要是所有人都来提金,平台没那么多库存,不得引发市场恐慌?这就跟银行怕挤兑一个道理,只不过这里的“存款”变成了黄金。 黄金成了洗钱、电诈的“香饽饽”? 黄金这东西,价值高、好变现,简直是违法分子的“洗钱神器”,电诈分子骗来钱,第一件事可能就是去买黄金,然后找金匠变现,钱一到手,赃款的来路就难查了。 这些黄金可能是从银行买的,也可能是从交易所淘的,金匠看似只赚点加工费,实则成了违法资金流转的中间人。 这也是年初不少金匠银行卡被查封的原因,不是他们故意犯法,而是不小心跟电诈分子有了交易往来。 等警方想追赃款的时候,麻烦就来了:金匠的钱是买黄金付出去的,银行卖黄金收的钱也是合规交易,到底哪一笔是赃款?查起来比拆盲盒还难,最后只能先把相关账户冻结再说。 国家加强黄金交易管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切断这条洗钱链条,不然违法分子岂不是越来越肆无忌惮? 再说说更疯狂的:黄金走私,这生意的暴利程度,说出来能吓一跳,中国早年有“藏金于民”的想法,黄金交易管控比其他国家松,没想到反而给走私分子留了空子,国外对黄金携带管得严,零售价也比国内高很多,这就催生了黄金走私的产业链。 环球时报就报道过,日本警方在东京羽田机场,从一名女子内衣里搜出了8公斤黄金,这些黄金是从香港走私过去的;还有东京的一家华人珠宝店,专门让游客把黄金做成戒指、项链、皮带扣这些饰品带入境,一公斤黄金就能赚几十万日元。 可能有人会说,国内黄金饰品加工费那么高,走私过去怎么还能赚钱?正规渠道买的黄金饰品,确实包含高额加工费和税费,但走私的黄金饰品,到了国外是按纯金价格卖的,相当于跳过了国内的各种成本,自然能赚大钱。 还有人觉得水贝黄金便宜,想去那淘货,其实专业人士很少去那,水贝背后的交易猫腻太多,看似低价,实则可能藏着坑,不是内行人根本看不懂。 本来“藏金于民”是想让黄金留在国内,结果反而成了走私的“货源地”,这也是国家现在收紧管控的重要原因。 为啥现在银行纸黄金限制提金? 这个政策出台的时间点,正好赶上中美关系缓和,之后黄金价格就跌了不少,很多人猜测,这是不是金融领域的某种协调? 毕竟在黄金价格低位时出台管控,既能避免价格疯涨引发投机热潮,也能减少黄金走私、挤兑的风险。 当然,没有实锤的事不能瞎猜,但政策背后的考量肯定不简单:既要稳住国内黄金市场,又要配合国家整体的金融战略,还得防着大量实物黄金外流。 其实这种“限制兑现”的操作,早有先例,以前的钱庄、银庄,为了避免大家扎堆兑白银,就故意设置高额税费,让你觉得兑现不划算。 现在银行和交易所也是一个道理,提高实物提取的成本,大部分人就会选择继续持有纸黄金,既方便交易,又能缓解实物兑现的压力,这就像游戏里的平衡机制,要是任由玩家随意“兑换装备”,游戏服务器都可能扛不住。 短期来看,这些政策对黄金市场是利空,想靠炒黄金投机赚钱的难度变大了,但从长期来看,黄金的硬通货属性没改,该抗通胀还能抗通胀,该避险还能避险,依然是资产配置里的重要选项。 国家不是要否定黄金的价值,而是想让市场回归理性,别让过度投机、违法交易把黄金市场搞乱了。 不过也得提个醒,要是未来出现极端情况,黄金管控可能会更严,但就目前而言,黄金还是比银行存款靠谱,至少能扛住通胀的冲击,随着监管越来越规范,黄金市场的“坑”会越来越少,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反而不是坏事。 其实咱们普通人投资,图的就是个安稳,黄金这东西,说它靠谱确实靠谱,说它坑也确实有坑,关键是别被短期利益冲昏头脑,也别被市场乱象吓住。 跟着政策走,选正规渠道,控制好仓位,才能在黄金投资里真正实现资产保值,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