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秋天,国际金融圈传来一条低调却震撼的消息:柬埔寨计划将部分黄金储备存放到中国深圳保税区的金库中。 这个东南亚国家并非转移现有库存,而是准备把未来新采购的黄金直接运往中国保管。 作为首个公开采取这一行动的国家,柬埔寨手中持有约54吨黄金,这些财富目前分散在瑞士、英国和本国的金库中。
更早之前,老挝已经悄然将3吨黄金存入上海金库。 泰国央行将50吨黄金存入了上海黄金交易所设在香港的国际交割仓库。 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也在积极接洽黄金托管事宜。 这些行动像一块块拼图,勾勒出一幅全球黄金流动的新地图。 这一趋势的起点清晰可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冻结了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包括大量黄金。 这一决定成为国际金融信任体系的转折点,各国央行开始重新评估将“保命钱”放在他人保险箱里的风险。
德国早在2013年就启动从美国运回黄金的计划,但过程耗时数年,最终仅取回部分黄金,还支付了高达700万欧元的运费。 印度在2024财年将存放在伦敦的100吨黄金转移回国,这是自1991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黄金调动。 非洲国家行动更为果断。 尼日利亚、加纳、喀麦隆直接宣布从美国撤回黄金储备,他们的理由简单直接:“把国家的硬通货放在可能随时制裁我们的国家,简直是愚蠢。 ”
黄金价格走势印证了这种焦虑。 从2022年到2025年,金价从每盎司1800美元一路攀升至3800美元,短短两年内价格翻了一倍还多。 全球央行购金量连续三年突破1000吨,创下历史纪录。 资产管理巨头景顺的调查显示,全球57家央行和85家主权基金中,96%认为投资黄金是避险动作,68%的央行已将黄金放在本国金库,比例远高于2020年的50%。
上海黄金交易所已成为这场黄金大迁徙的核心承载平台。 2024年,该交易所成交量高达6.8万吨,支持人民币计价和实物交割。 2025年,中国在香港设立首个境外黄金交割库,为国际投资者搭建了衔接中国内地市场的桥梁。 对于东南亚小型金矿而言,以往需要将黄金运往瑞士进行精炼,然后再存放在伦敦。 而现在,他们可以直接在上海完成所有流程,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和费用。
深圳保税区的金库同样提供了新的选择。 这些金库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完成注册,既享受保税政策优势,又毗邻香港这一传统黄金交易中心。 柬埔寨选择深圳而非上海,体现了策略上的谨慎平衡。 效率提升显而易见。 以往东盟国家的黄金需经伦敦或纽约中转,耗时两周,支付5%手续费。 如今通过香港仓库,交割周期缩短至3天,成本降至1.2%。 马来西亚央行数据显示,通过新渠道每年可节省近2000万美元成本。 东盟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9万亿元人民币。 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对中国的出口占比分别高达17%、14%和12%,这些国家因此积累了大量人民币。
现在,通过购买黄金并将其存放在中国,这些国家可以将黄金质押,换取人民币用于贸易结算,形成“贸易人民币-黄金-人民币”的良性循环。 数字人民币的介入进一步提升效率。 以往,泰国的出口商通过SWIFT系统收款需要半天时间,并支付高昂手续费。 现在通过数字人民币,资金实现十秒到账,且无需手续费。 2024年9月,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启动后,“数字人民币+黄金”组合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 这种模式正被复制到能源领域。 中国与沙特、阿联酋达成人民币结算能源协议,阿联酋的液化天然气已全部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沙特40%的石油交易接受人民币支付。 东南亚国家可通过质押在中国托管的黄金获取人民币,直接支付能源款项,完全绕开美元。
如果东南亚地区30%的原油贸易采用这种模式,每年将减少高达1200亿美元的美元需求。 黄金托管还改变了各国央行增持黄金的方式,以往需抛售美国国债换取美元购买黄金,现在通过将黄金存放在上海并质押借入人民币,可完全绕开美元环节。 面对黄金外流,西方金融中心并未坐以待毙。 美国花旗集团重新拾起代客存黄金的业务,摩根士丹利、汇丰等头部银行迅速跟进。 存储费按黄金价值浮动收取,高风险伴随高回报。 摩根大通凭借黄金再抵押操作,将业务回报率拉至15%以上。 2025年7月1日,巴塞尔协议III正式实施,实物黄金被划入一级资产,风险权重降为0%,与现金、国债并列。 这意味着银行存黄金不再需要计提风险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获得显著优化。 伦敦市场出现罕见金条短缺,从英格兰银行金库提取黄金的等待时间从几天延长至4至8周。
与此同时,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库存激增,自2023年11月美国大选以来,已有393吨黄金转移至纽约金库,库存水平上升75%,达到926吨。 跨大西洋黄金流动的驱动力来自特朗普政府潜在关税担忧,以及纽约期货价格高于伦敦现货价格的套利机会。 价差最高时,纽约黄金期货比伦敦现货每盎司溢价60美元。 泰国央行将50吨黄金存入上海黄金交易所香港国际交割仓库,老挝将3吨黄金存入上海金库。 这些选择背后有实际经济利益,也有战略考量。 印尼将20吨黄金存入香港仓库后,用人民币支付了价值30亿元的中国高铁设备货款。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的人民币结算额达1.8万亿元,其中黄金关联贸易占比达23%。
柬埔寨的黄金储备存放策略尤为谨慎。 该国持有的54吨黄金中,有12.4吨是西哈努克亲王留下的遗产,目前存放在瑞士中央银行金库中。 柬埔寨不准备转移这些现有黄金,而是选择将未来采购的新黄金放在中国,形成四地存储的新态势。 金砖国家也在集体行动。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金砖国家的黄金储备已占全球的21.4%,总共6200吨,大部分在中俄手中。 俄罗斯有2340吨,中国约2300吨,两国加起来就占金砖国家的74%。 2023年,俄罗斯央行购买的735吨黄金中,约三分之二未予披露,这些黄金很多成了中俄贸易中绕开美元的“硬通货”。 印度将黄金储备占比从18%提升到25%,巴西、南非也在持续增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庆指出,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激发多国“金融主权”意识增强。 国际储备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黄金从“储备资产”提升为“战略资产”。 英国央行的黄金持仓从2021年高点下滑12%,到2023年6月只剩1.64亿盎司。 一位西方国家央行行长坦言,他们已将存在伦敦的黄金搬回国内,因为“现在黄金是避险资产,不是投资工具了”。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黄金存量从峰值的1.2万吨下降至目前的6190吨。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数字的波动,更是国际信任的重新锚定。 2025年3月,伦敦金价突破3000美元/盎司,全球黄金需求在第三季度达到1313吨的顶点,追平矿产供应量增幅。 金条金币投资暴涨17%,各国央行购金量猛增28%。 东南亚国家的选择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全球金融体系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当这些国家将黄金存入中国的金库时,他们不仅仅是在转移资产,更是在为多极化的世界金融格局投票。 黄金的流动从来不只是资本的迁徙,更是国际信任的晴雨表。 当国家之间传统的金融信任出现裂痕,这些金条的新目的地会如何重塑下一个十年的全球金融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