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买家突然叫停180万吨大豆的新订单,让巴西粮商措手不及,巴西官方紧接着就对来自中国的无纺布启动反倾销调查。 明面上,这是一次关于大豆价格的分歧,背后却是两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一次现实碰撞。更深层的问题是:巴西是不是高估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位置? 只是这次,我国没说狠话,动作却很直接。
巴西大豆涨价涨出了自信? 过去十年里,中巴大豆贸易关系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中美贸易关系紧张那几年,大量原本从美国来的大豆订单,转向了巴西。 这让巴西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豆类供应国,出口额屡创新高,信心也跟着涨上来了。 问题就在这儿:当订单多了,巴西的一些大豆出口商开始觉得,自己变得“不可替代”了。 此前,巴西港口的大豆报盘价格开始出现持续上涨。到了10月,一些主流贸易商甚至开始试探性集体抬价,目的就是想试试看中国的底线到底在哪儿。 背后的算盘很简单:中国既然在巴西投了钱修港口、建铁路,又在中美关系不确定的情况下依赖巴西,那就应该咬牙继续买单。
但他们没算到,中国不是“只能买”的买家,而是有选择权的买方。 当大豆压榨利润跌到每吨负50元时,中国买家不再忍耐。中粮、益海嘉里等头部企业迅速叫停了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1月的船期订单,总量约180万吨。 这相当于直接抽掉了巴西一大笔年末收入,按照当前国际价格,大约是11亿到12亿美元的损失。 更狠的是,中国没有只是“停购”这么简单。就在巴西还在算损失的时候,中国已经转身在48小时内完成了大量从阿根廷的新采购。而此时,阿根廷刚刚取消大豆出口税,价格优势显著,每吨便宜了30到40美元。 巴西以为中国离不开自己,结果却是中国一脚踩刹车,立马换道超车。
如果说大豆停购是中国的一次市场反应,那巴西随后对无纺布的反倾销调查,就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了。 10月28日,就在中国暂停订单后的第三天,巴西外贸秘书处发布2025年第86号公告,宣布对原产于中国、埃及、以色列的合成纤维无纺布展开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覆盖23个税号。 按照巴方说法,这次调查是应国内制造业企业在4月30日提交的申请,走的是正常程序。 但时间点太敏感了,谁都看得出来,这不是巧合。 虽然巴西官方嘴上说依法依规,但选的产品很特别——不是大宗商品,不是机械设备,而是一个相对体量较小、但跟中国出口高度相关的品类。 无纺布在中国生产制造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广泛用于医疗、卫生、农业等多个领域。调查这个产品,不会动摇中巴整体贸易结构,但足以释放出“我们也不是软柿子”的信号。
不敢真正在大豆、铁矿石这些关键品类上和中国硬碰硬;但又想表达不满和压力,只能找个“边角料”产品来敲打一下;同时也能向国内产业表达“我们在保护你们”的态度。 这其实不难理解,毕竟大豆出口受挫后,巴西国内的农业和物流链条会受到很大冲击,政府需要找个办法“转移视线”,安抚产业情绪。 但问题是,这种“选择性出手”的方式,反而暴露了巴西在对华贸易中的结构性弱点:一旦核心出口业务受限,反而找不到真正能有效反制的方向。 提前做好了多元准备 这次博弈中,中国之所以能迅速暂停订单、转向阿根廷,靠的可不是临时抱佛脚。 事实上,这些年,中国在大豆供应链上一直在做一件事:去中心化布局,把“鸡蛋”放进不同篮子里。
在多年的大宗采购中,中国从最初的美巴双线模式,逐步扩展到如今的15国进口布局,包括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俄罗斯、加拿大等。 这些国家提供的不是“替代性”,而是“缓冲带”。只要任意一个主力供应国价格出现异常,中国就能迅速切换采购方向。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国内做了两件关键准备: 第一,建立战略储备。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大豆储备足以支撑3个月以上的消费需求,这为市场提供了足够的缓冲时间。 第二,优化下游需求结构。大型饲料企业这两年已经在逐步调整豆粕配方,增加棉籽粕、菜粕等替代品使用比例。这种原料结构调整,让国内对进口大豆的“刚性需求”逐步减少。
而阿根廷的及时出手,更是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替代窗口。随着出口税取消,阿根廷大豆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竞争力,这正好填补了巴西订单空缺。 所以,中国这次停购巴西大豆,不是赌气行为,而是提前布局下的一次正常操作。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替代能力”一旦被激活,原先的主力供货国还能不能稳住自己的份额? 这次风波过后,最应该警惕的,其实是巴西自己。 短期看,巴西的大豆暂时卖不出去,出口额下调,确实是个麻烦。 巴西这几年在农业出口上风头很猛,尤其是大豆、玉米、牛肉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过度集中、缺乏产业链上游掌控力、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过强。一旦中国市场风向变化,巴西就很容易被连根带动。
更尴尬的是,巴西除了农产品和矿产,在高附加值制造业上的竞争力并不强。这就意味着,一旦农产品出口受阻,它很难靠其他领域进行补位。 不是对中国制造业真正的威胁,而是巴西面对经济压力时的一种“象征性发泄”。但这种发泄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中方对巴西市场稳定性的担忧。 一旦这种信任出现裂痕,恢复起来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参考资料: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