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5年冬季保供启动以来,青海油田近2000口气井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行,以硬核举措守护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数千万群众温暖过冬。 01早谋快动 织密保供“责任网”
“保供是民生大事,从夏末就得把准备做在前头。”青海油田天然气上产与保供专班组长在部署会上强调。自9月起,油田多次召开对接会,敲定“三提一控一保”核心举措,为天然气冬供夯实基础。 提早构建运行组织体系。油田成立保供领导小组,下设产量保障、运行保障、设备设施保障和安全环保保障4个专业小组,将日产气目标分解到每口气井、每个岗位;提前部署保供提产安排,从产量计划排布到安全管理事无巨细;建立“每日分析、每周例会”机制,实时掌握生产动态,确保高效应对。 紧扣“市场需求+内部变化”,双维度精准发力,筑牢平稳高效运行根基。油田提前研判下游用气需求趋势,实时跟踪气田核心运行参数动态,降低小站及管网系统压损;同时充分利用储气库削峰填谷优势,以生产实际需求为导向,配合气区输压变化,精准调注26次,推动外输压力同比下降0.1兆帕,为气田打造更优质的外输保障环境。 02多策并举 筑牢稳产“硬根基”
提效率、增气量,拓宽产量“增长极”。油田建立完善“气井措施库”,按效益排队储备措施,推行“一井一策”落实落地。“哪些井适合酸化?哪些井调层更有效?必须精准施策!”技术专家奎明清强调。 截至目前,青海气区完成各类措施1021井次,措施有效率从86.4%升至90.1%;落实“完钻一口、投产一口、达产一口”,投产新井70口,日增气89万立方米,配产符合率105%;加快涩北气田单井流程优化等工程,推行地面“345”工作法,消除集输瓶颈,提升低压井日产量40万立方米。 控递减、稳老区,守住生产“基本盘”。秉持“控制递减就是增产”理念,青海油田将气井管理“123”工作法升级至2.0版本,构建“地层-井筒-地面”立体管理模式,每日召开单井分析会。同时,加强老井维护,紧盯“瞬时流量、生产压差、砂液面”关键参数,通过泡排、气举等手段,年累计维护9.6万井次,老井生产压差稳定在0.8兆帕,气田开井率从82.3%提升至84.1%。 科技赋能提产,激活保供“新动能”。油气工艺研究院主导的“智能平台间歇气举及半闭式气举工艺”,覆盖670口井。“有了PID算法,不用人工反复调参数,注气设备响应又快又准!”采气工艺研究岗二级工程师倪勇自豪地说。 03攻坚一线 守护民生“暖防线” 202412251545515431.jpg 在天然气保供一线,青海油田员工以实干守护每一立方米天然气稳定输送,让高原“气脉”畅通无阻。 涩北气田台南区块长期受水侵、低压影响,产量一度下滑。采气一厂组建攻坚组,推行“问题井持续追踪、单井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黄金治理3小时”机制。“发现问题就得抢时间,1小时内必须找到病因!”十三号站站长彭皓在班前会上强调。 冬供启动以来,这个攻坚团队发现气井产量异常便即刻分析治理。在此前一次处置中,他们加急安排井筒测试,判定主因为砂埋产层,连夜制定冲砂方案,次日完成作业。目前,台南区块通过改层射孔、防砂等作业,复产率达95.9%,产量从年初160万立方米/日升至183万立方米/日。“看着仪表盘上的产量往上走,再冷再累都值!”开发技术岗李凤琴擦着脸上的油污笑道。
本轮冬供启动至今,青海油田向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平均供气量稳定在1500万立方米/日。员工们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实干担当,用“高原暖流”守护万家温暖,践行央企责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筑牢能源根基、输送民生“福气”。 来源丨青海油田微信公众号 文稿|焦玉娟 图片|白婧芳 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媒资库 编辑丨冯军 责编丨金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