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都4000美元一盎司了,还不赶紧卖?” 可转头一看新闻,心里又咯噔一下:中国央行已经连续12个月悄悄增持黄金,到今年10月,储备量飙到2304吨——历史新高。全球其他央行也没闲着,前三季度合计买了634吨,相当于每天往金库里搬7吨多真金白银。 这就怪了:一边是大妈们犹豫要不要把压箱底的金链子变现,一边是国家层面在拼命囤金。到底谁看对了? 先说价格。11月8号这天,国际金价稳稳站在4002美元/盎司,国内T+D收在917元/克。但你真去金店逛一圈,周大福、潮宏基的标价直接跳到1268元/克——比银行金条贵出整整300块!工行的投资金条才933元,回收价却普遍卡在900出头。说白了,你花1268买的不是黄金,是品牌故事、工艺溢价,还有那点“戴出去有面子”的心理安慰。 可现实很骨感:金饰流动性差、折价高,真急用钱时,它远不如一张ETF份额来得干脆。而专业资金早就不玩这套了。你看黄金ETF连续5个月净流入,水贝市场批发价稳在960元上下,期货主力合约还在4014美元震荡——他们不追高,但也没跑。 真正让人睡不着觉的,是背后那股看不见的推力。央行买金,从来不是为了炒短线。他们的成本区间就在3900–4000美元,和当前市价几乎重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最理性的决策者眼里,4000美元不是泡沫顶,而是新价值中枢的起点。 再加上美联储最近“打太极”:嘴上说12月可能降息(概率已升到70%),又强调“一切看数据”。下周五非农数据一出,市场立马变脸。要是就业太强,降息预期降温,金价短期回调难免;可万一数据拉胯,黄金分分钟再冲4050。 地缘方面,中东暂时熄火,俄乌谈判有点进展,避险情绪是淡了点。但别忘了,美国大选临近、台海风声未定、中美贸易摩擦时不时冒个头——哪一件爆雷,黄金都能原地起飞。历史早就证明,这类风险对金价的影响像闪电:来得猛,去得快,但每次都能劈出一片新高。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黄金正在“脱胎换骨”。过去大家买金是为了结婚、送礼、传家;现在呢?金饰消费量同比跌了19%,但投资性需求却热得发烫。金条、金币、ETF成了新宠。连世界黄金协会都预测:2026年全球精炼金缺口将扩大到30万吨——供不应求,价格能不硬气?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普通人现在该咋办? 如果你指望明天就翻倍暴富,那确实危险;但如果你手头有点闲钱,想给家庭资产加一道“安全锁”,那完全没必要被4000美元吓退。逢回调(比如跌破3900)分批买点银行金条或黄金ETF,仓位控制在10%–15%,既能对冲风险,又不至于踏空趋势。 在这个美元信用松动、债务高企、世界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黄金早就不是老土的“压箱底”,而是新时代的“金融压舱石”。 我家去年就换了策略:不再买金饰,改配黄金ETF。我妈一开始还嘀咕“纸黄金能当饭吃?”,直到看到账户收益,才默默把新买的金镯子退了。
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谢谢!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