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宗彦 徐肖逍 每经编辑 文多 4月30日,财政部官网就《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 “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后续有望正式成为我国首个针对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的具体准则。 作为《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准则”)的细化延伸,该文件系统构建了覆盖治理、战略、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和目标等方面的全链条披露框架。 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财政部首届可持续披露准则咨询专家刘轶芳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的面世意味着以基本准则为底座、具体准则为支柱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的框架形态正逐渐呈现。 基本准则为底座 具体准则为支柱我国可持续披露领域再添重磅准则。 4月30日,财政部官网公布“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是去年11月财政部发布“基本准则”后,专门针对气候信息披露制定的又一准则。 据悉,“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分成六个章节,共计47条细则。这六章为“总则”“治理”“战略”“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和目标”“附则”。 财政部在公布“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同时,还公布了起草说明。据起草说明,“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遵循四大原则:以基本准则为基础;与国际准则“趋同”;坚持准则制定和实施分开;兼顾行业应用需要。 刘轶芳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说,“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构建起了“以基本准则为底座、具体准则为支柱”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框架。这种设计使得两者之间的逻辑架构关系清晰且紧密,既避免了信息质量、重要性标准、一般披露要求等方面的重复规定,又确保了整个准则体系的内在统一性和连贯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的框架部分与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所制定的披露框架四支柱(治理、战略、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其在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信息的披露方面与IFRS S2(注: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在核心理念和关注重点上高度接近。 刘轶芳认为,这种与国际准则“趋同”但仍保持“以我为主”的模式,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透明度,促进国内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第五章——“指标和目标”,规定了气候相关行业通用指标、行业特定指标、气候相关目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依据等内容。 刘轶芳认为,“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在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碳配额交易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创新举措等方面,充分考虑了我国相关法规制度和企业实际操作能力,确保了准则的落地可行。 据财政部透露,目前其已着手开展电力、钢铁、煤炭、石油、化肥、铝、氢、水泥、汽车等9个行业应用指南的制定工作,拟在气候准则出台后适时发布,为特定行业应用基本准则和气候准则提供指引。 要求金融业披露融资排放的分解数据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024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A股首个统一、标准、实用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披露标准,其中对上市公司气候披露内容作了相关规定。 2025年1月,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三大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该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指南,为上市公司提供细化工作指导。 如今,“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布,其与“指引”中针对上市公司气候信披的相关要求有何异同? 刘轶芳分析说,在内容方面,两者核心框架一致,均采用TCFD的四支柱。并且两者基础披露要求类似,均要求披露范围一、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气候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范围三排放的要求与细化、情景分析与韧性评估、碳信用与转型计划等方面。 在范围三排放披露方面,“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范围三排放(如供应链、投资活动)进行披露,明确15类活动分类,并要求金融行业披露融资排放的分解数据。而“指引”仅鼓励有条件的披露主体披露温室气体范围三排放量,未细化分类或要求。 在情景分析与韧性评估上,“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企业基于《巴黎协定》目标开展气候情景分析,评估战略韧性,并披露输入值、假设及动态适应性。而“指引”鼓励有条件的上市公司采用情景分析,未明确科学方法或国际协议对标要求。 另外,记者注意到,在碳信用与转型计划方面,“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详细规范了碳信用抵销的透明度(如认证来源、项目背景),并要求披露气候转型计划的假设与资金来源。“指引”则仅提及碳信用使用,未要求具体披露细节。 在刘轶芳看来,“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在实施方面,充分考虑我国企业当前的实际披露能力和发展阶段,沿用“基本准则”的安排,暂不强制要求企业披露高难度信息,而是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空间和过渡期,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实施。 “这种灵活的实施策略,有助于避免企业因准则实施而面临过大的短期压力,确保准则能够平稳落地,同时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能力提升预留了空间。”刘轶芳说。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415104075 |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