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国际原油市场正面临自2020年疫情以来最严峻的供需失衡挑战。 2025年伊始,OPEC+意外宣布逐步解除自愿减产计划,叠加非OPEC+国家增产加速,全球原油供应量持续攀升,而需求端受制于经济复苏乏力与能源转型压力,市场对“全面过剩”的担忧已从预期迅速演变为现实。高盛、摩根士丹利、世行等机构连夜下调油价预测,悲观情绪笼罩市场。 供需失衡的核心矛盾在于供给端的结构性扩张。 OPEC+虽在2024年多次延长减产协议以支撑油价,但2025年其政策重心已转向“增产保份额”。根据OPEC+最新决议,8个成员国将从4月起逐步恢复220万桶/日的自愿减产额度,并在2026年9月前完全退出减产计划。与此同时,非OPEC+国家如巴西、圭亚那、阿根廷的原油产量快速增长,尤其是巴西盐下层油田开发提速,预计2025年非OPEC+国家日均供应增量达140万桶,远超需求增速。美国页岩油产业亦在政策松绑与技术升级的驱动下复苏,二叠纪盆地盈亏平衡成本降至65美元/桶以下,若WTI油价中枢维持在60-70美元区间,页岩油产量或在下半年迎来反弹,进一步加剧供应压力。 需求端则呈现“东升西降”的分化格局。经合组织(OECD)国家因能源效率提升与电动汽车普及,石油消费持续萎缩;而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虽成为需求增长主力,但其增量难以抵消发达经济体的下滑。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不足100万桶/日,而OPEC则持乐观态度,认为非OECD国家需求韧性将支撑市场。这种分歧背后,实则是能源转型进程的区域差异——欧洲与中国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而发展中国家仍依赖传统能源支撑工业化进程。 机构对供需缺口的测算进一步印证了过剩风险。世行预测2025年日均供应过剩量达120万桶,接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20年疫情时期的水平。高盛将布伦特原油年均价预期下调至73美元/桶,摩根士丹利则预计下半年过剩量将扩大至110万桶/日,油价可能下探60美元支撑位。值得注意的是,即便OPEC+暂缓增产,市场仍将面临95万桶/日的过剩,这表明供应过剩已成结构性难题,而非短期政策扰动。 地缘政治与政策博弈为市场注入额外不确定性。沙特在“保价格”与“保份额”间艰难权衡,其财政平衡油价高达84美元/桶,但迫于美国页岩油竞争与亚洲买家议价能力提升,不得不容忍低油价以维持市场份额。美国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能源政策转向激进,一方面推动页岩油增产,另一方面以关税手段施压OPEC+,试图重塑全球能源秩序。若美俄谈判取得进展,俄罗斯受制裁原油重返市场,或进一步冲击供需平衡。此外,伊朗原油出口潜在减量、中东冲突外溢风险等变量,虽可能短暂提振油价,但难以扭转过剩大势。 市场低波动表象下暗藏风险。当前布伦特原油隐含波动率降至历史低位,投机资金净多头持仓大幅削减,反映出投资者对政策多变性与供需矛盾长期化的适应性麻木。然而,这种“平静”或为未来波动蓄势——OPEC+闲置产能高达700万桶/日,一旦价格跌破页岩油成本线引发减产,或地缘冲突导致供应中断,市场情绪可能迅速反转。 #原油##OPEC+##特朗普#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