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7日,受外部因素影响,高视医疗(02407)股价大幅下跌,单日跌幅达到15.99%。而后,公司股价开启缓慢爬升过程,5月7日,公司收盘价6.05港元,已超过4月6日收盘价,宣告高视医疗正式修复此轮行情跌幅。 然而,拉长时间线来看,高视医疗整个4月份的股价跌幅依旧达到3.53%,相比之下恒生医疗保健板块的同期涨幅为1.10%。跑输板块的背后,或许与高视医疗被踢出港股通以及2024年年报业绩表现不佳有关。 在大市震荡前被踢出港股通 回顾4月份,受外部环境因素负面影响,恒指4月7日在长假期后复市大跌13.2%,指数暴泻3021点,创下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当日也暴跌了19.01%,指数跌至2408.11点。 但仅过去10个交易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便在盘中触及2978.74点,跃过4月6日收盘价成功“收复失地”,反弹表现明显较高视医疗更佳,究其原因在于南向资金的持续活跃释放了大量流动性。 阡乐科技了解到,今年4月份港股通渠道成交近2.3万亿港元,占大市成交比例达43.8%。另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港股通渠道在4月份净买入超过1666亿港元,继续刷新历史月度净买入新高,今年以来累计净买入已超6000亿港元。4月9日,港股通单日净买入达356亿港元,刷新历史单日净买入记录。分行业来看,受到市场整体避险情绪影响,公用事业、日常消费、医疗保健行业表现居前。 由此不难看出,港股通资金在此轮震荡行情中起到的中坚作用。而高视医疗股价修复慢于板块,与其此前被踢出港股通或许也有一定关系。 今年3月10日,新一期港股通标的的名单调整正式生效。数据显示,当日,获纳入港股通的股票股价平均上涨0.72%,平均成交量上升约8倍。而被剔除港股通的股票当日股价平均下跌14.24%,平均成交额上升19%。其中20只股票跌幅超过10%,高视医疗便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早在此次名单调整正式生效前,高视医疗便已注定被踢出港股通。此轮检讨周期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而高视医疗在该检讨周期内日平均市值为24.64亿港元,较40亿港元市值门槛偏低15.36亿港元。 在此情况下,港股通资金在2025年开始便持续减持,即使后续高视医疗股价出现震荡反弹,港股通资金的减持趋势也未停止。3月10日港股通名单调整生效当天,高视医疗的港股通持股比例为6.85%。 按照规则,被踢出港股通后,投资者只能继续持有或单向卖出。很显然,港股通资金并未在高视医疗上过多停留,截至5月7日,公司“出通”后股价累跌25.22%。随着公司股价一路下滑,其港股通持股比例也降至5月7日的5.94%。 而在“出通”之后,公司股票流动性出现了肉眼看见的放缓。数据显示,今年2月、3月和4月,高视医疗的单月股票成交量分别为1361.34万股、879.66万股和212.47万股。对比出通前的2月和出通后的4月,高视医疗股票单月成交量大幅下跌84.39%。 业绩不佳或成估值回暖“绊脚石” 根据高视医疗披露的2024年年报,公司当期实现收入14.28亿元,同比增加1.6%;与此同时,当期毛利同比减少4.1%至6.63亿元,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9239.4万元,同比大幅减少46.75%。 对于盈利不佳,高视医疗给出原因在于,一方面,公司当期受汇率波动、人工晶体国采政策执行等因素的影响,综合毛利率降低,使得毛利润减少;另一方面,由于2024年欧元保持高位、美元走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导致公司出现了约540万元至600万元的汇兑损失,而相比之下,2023年则为汇兑收益1560万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导致高视医疗业绩变脸的重要原因便是商誉减值。 据阡乐科技了解,自2017-2021年,高视医疗先后进行过四次收购事宜:2017年,高视医疗收购医疗器械生产商高视雷蒙;2020年,高视医疗收购电生理产品制造商罗兰;同年,高视医疗又收购了医疗器械公司苏州高视精密,并成为其控股股东;2021年,高视医疗收购人工晶体荷兰生产厂商泰靓。 而高视医疗的盈利能力近年来实现回升的主要仰仗便是上述“收购”带来的丰厚回报。 如今,收购的企业业绩不佳导致商誉减值,也是高视医疗在2024年业绩变脸的原因之一。正如其在此前的业绩盈警中提到:应市场需求变化及竞争压力,高视医疗拟调整电生理产品及视光产品的战略方向。考虑到附属公司附属公司Roland ConsultStasche&Finger GmbH和宁波高斯医疗近年来的经营状况,及管理层对未来市场的预期,预计2024财年对相关现金产生单元的商誉计提减值拨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公司已累计减值2325.7万元。 此外,公司还提到,为确保中长期发展竞争力,公司还加大研发投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24年研发开支同比增长了48.29%至7841.80万元,且研发支出占自有产品收入的比重持续增加。 研发支出大幅提升的背后,其实是高视医疗一直被市场诟病的“自研水平低”问题。近年来,高视医疗虽一直强调加强自研,但其研发开支占收入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公司当年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其研发费用分别为270万元、310万元及2350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0.2%、0.3%及1.8%。而目前,公司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重则增至5.5%。 除了上述因素外,自有产品销售比例较低也是影响公司股价与估值的原因之一。一直以来,高视医疗主要依靠于经销产品作为其主营收入。这一问题早在其IPO阶段便已出现。根据当时的招股书信息:报告期内,高视医疗销售经销产品分别收入9.86亿元、7.93亿元及8.11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98.9%、97%及72%;其销售自有产品分别收入1132.9万元、2472万元和3.16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1.1%、3%和28%。不难看出,高视医疗其实已有意识主动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去经销产品,提升自有产品比重。 然而,去年来公司经销产品的收入占比却出现反弹提高。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经销产品占销售收入比重为67.93%,但在2024年这一比重反弹至68.55%。 由于自研与经销产品收入的结构优化进程受阻,市场给高视医疗的估值并未达到眼科器械的平均水平。按PS估值计算,目前高视医疗的PS估值仅0.59倍,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58倍。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昨天 23:52
昨天 23:52
昨天 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