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关税“砸下来”,中国外贸交出了超预期答卷。 阡乐科技获悉,2025年4月,中国出口在145%美国高额关税冲击下逆势增长8.1%,远超市场预期的2.0%;进口降幅收窄至0.2%,贸易顺差保持在960亿美元高位。 野村、美银、汇丰证券在5月9日发布的数据解读报告中一致认为:尽管对美贸易承压,但中国外贸凭借市场结构“腾笼换鸟”、产品升级“硬科技突围”、贸易模式“灵活转身”,展现出了强大抗冲击韧性。 一、市场“去单一化”:东盟接棒成“增长极”,转口贸易织密防护网 美国市场的收缩,被新兴市场的扩张迅速对冲。4月对美出口同比大跌20.9%,但对东盟出口飙升21.1%,东盟在中国出口中的份额跃升至19.1%,相当于美国市场的近两倍(10.5%)。 美银证券观察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对华进口增速分别达14%以上,成为中国商品“转口至美国”的重要枢纽。 美银特别指出,4月美国对第三方市场的“90天关税豁免期”,促使中国企业加速通过东盟转口,部分规避了直接关税冲击。 这种“市场多元化”策略并非临时起意——2024年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2025年4月数据进一步印证“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抗风险能力。 二、产品“高端化”:硬科技撑起出口脊梁,传统产业藏韧性 野村和美银的报告中提到,当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美国消费萎缩拖累(服装、玩具出口增速转负),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压舱石”: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21.3%,液晶显示面板增长16.2%,船舶出口更是飙升35.6%。 汇丰则强调,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0.1%和6.5%,合计贡献近七成出口增长,显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产业展现“逆袭”势头:整车出口增长4.3%,汽车零部件出口保持6.9%增速(野村),在欧美车企供应链本土化趋势下,中国汽车凭借性价比和新能源优势,打开新兴市场缺口。美银分析称,这类“技术+成本”双优势产品,正成为外贸抗冲击的“新引擎”。 三、贸易模式“灵活变”:加工贸易回暖,进口端暗藏积极信号 进口数据传递出两大积极信号: 加工贸易进口激增13.1%,显示出口导向型企业产能扩张,为后续出口提供“先行指标”。野村指出,这表明即便面临外部压力,中国制造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链效率仍在吸引全球订单。 大宗商品进口量价分化:原油、铁矿砂进口量分别增长7.5%和1.3%(野村),但受价格下跌拖累,进口额仅微降9.5%和12.2%。汇丰认为,这显示国内工业需求韧性仍在。 反观美国进口端,4月自美进口同比下降13.9%(野村),但这更多是双边关税博弈的结果,汇丰提示到,非美市场进口(如东盟增长2.5%)的稳定,印证中国外贸“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对单一市场依赖,通过区域产业链协作(如RCEP框架)降低外部冲击。 四、机构展望:短期看“多元破局”,长期靠“内需+创新” 面对美国关税可能维持高位(野村预计在2025年难显著下调)、转口贸易空间或受限制(美银指出马来西亚等收紧原产地规则)等挑战,三家机构一致认为中国外贸的抗冲击“升级版”正在形成: 短期策略:依托东盟、中东、拉美等市场快速补位,利用关税豁免政策(如集成电路等高科技产品)争取缓冲期。汇丰预计,中美可能达成部分关税妥协(如降至50%),为企业争取调整时间。 长期动能:加速内需提振和产业升级。野村强调,需通过财政政策聚焦消费和就业,减少对外部需求依赖;美银建议,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巩固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出口优势,从“抗冲击”转向“逆周期增长”。 小结:外贸韧性,是产业链的“系统免疫力” 4月数据印证:中国外贸的抗冲击能力,本质是“市场网络韧性+产业升级韧性+政策调节韧性”的三重奏。 当单一市场承压,多元化布局织就防护网;当传统产品遇冷,高科技出口挺起脊梁;当外部环境动荡,灵活的贸易模式和政策储备提供缓冲。 正如三家机构的共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期,中国外贸正从“被动抗压”走向“主动破局”,而这,正是中国经济韧性的生动注脚。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