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以来,黄金的持续大涨可以说是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在一众买黄金的投资者当中,有一类非常特殊,这就是各国的央行们,就在最近中国黄金储备再添7万盎司的消息传来,让人不禁想问为啥全球央行还在持续囤积黄金? 一、中国黄金储备再添7万盎司? 据《财经》的报道,中国央行连续六个月增持黄金,这一行为与全球央行同频共振。5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中国黄金储备报7377万盎司,环比增加7万盎司,为连续六个月增持黄金。在过去六个月中,中国央行持有的黄金增长近100万盎司,约合28吨。 另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一季度,全球央行购金244吨,符合近三年季度购金量的常态水平。近三年来,全球央行年购金量达1000吨。 从国际市场来看,瑞银认为,在避险需求劲升后,各国央行对黄金的结构性需求正在上升。该行预测,各国央行将在2025年买入约1000吨黄金。 在央行购金浪潮下,多家机构看涨黄金。瑞银称,基准情况下,2025年,国际金价或朝着3500美元/盎司的情景目标上升。素有“新债王”之称的Jeffrey Gundlach则认为,黄金可能会涨到4000美元/盎司。 细分来看,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波兰、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基金、哈萨克斯坦、捷克、土耳其、印度、卡塔尔、埃及是全球增持黄金的主力,这些国家主要为新兴市场国家。 世界黄金协会2024年对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研结果显示,29%的受访央行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增加黄金储备,创下2018年来最高水平。瑞银预测,各国央行将在2025年买入约1000吨黄金。 二、全球央行为啥还在持续囤积黄金? 近期,中国黄金储备再添 7 万盎司这一消息,又一次将市场的目光聚焦于黄金领域,然而当我们放眼望去全球央行都在持续不断地囤积黄金,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逻辑呢? 首先,全球央行都在买黄金其实是一种必然。在上个世纪初,世界都是金本位制,那个时候黄金不是投资品,是实打实的货币。在这种情况下,黄金成为了全球公认的一般等价物。金本位制下,黄金作为货币的基础,其价值稳定且具有普遍接受性,这使得黄金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重要的储备资产。然而,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与黄金脱钩,让黄金退出了货币市场。尽管如此,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地位并未完全消失,它依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财富储存手段。 其次,虽然美元取代了黄金获得了世界货币的地位,但一旦之前支撑世界交易的美元不再坚挺,世界就必然会重新寻找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交易商品。而此时,黄金凭借其自身独特的属性,再次成为世界的首选。当前的全球市场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增长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黄金无疑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公认商品。一方面,黄金具有稀缺性。地球上的黄金储量是有限的,其开采难度较大且成本高昂。这使得黄金在长期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价值,不会像纸币那样因为过度发行而贬值。另一方面,黄金具有稳定性。无论世界局势如何风云变幻,黄金的物理性质不会改变,其价值也不会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动荡而瞬间蒸发。因此,黄金凭借其历史上积累的公信力和稳定性,自然而然地重新进入各国视野,成为支撑全球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历史复辟,而是基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下的理性选择。 第三,当前全球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黄金无疑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公认商品,自然而然全球央行都会选择黄金。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贸易摩擦、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下,黄金作为一种避险资产,其需求量自然会增加。各国央行通过增持黄金储备,可以有效分散外汇储备风险,提高国家金融安全水平。此外,黄金还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以在需要时迅速变现,为国家应对突发经济危机提供支持。 第四,全球央行集体囤积黄金正是全球各国都在对美元体系的风险所带来的避险举动,世界货币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国央行增持黄金储备,不仅是为了应对短期市场波动,更是为了在长期内降低对单一货币的依赖,增强自身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黄金作为一种超主权资产,能够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这可能才是当前黄金持续被囤积的根本原因。 |